責一物,終一生。
對于格力,小編想把這句話送給它。就像一生磨一鏡中的列文虎克,從童顏到鶴發,他耗盡無數個春夏秋冬,踏踏實實地打磨手頭上的每一個玻璃片,致力于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最終他在他的透鏡中看到了世界的微小,也收獲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
格力就是這樣一家企業,雖說不上窮盡一生,但至少在2014年之前是這樣的,20多年專注于空調制造,從家用空調、中央空調到汽車空調,在追求極致創新與完美的路上,把它做到巔峰。
但在日新月異的市場中,格力最終沒能堅守住初心。

“不務正業”,頻頻多元化
格力近年在手機、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領域頻頻“走穴”。
2015年,格力進軍手機行業,至今已發布了三款產品。據說第一款銷量最大,賣了將近10萬臺;第二款上市一年有余,外界估計銷量在2.5萬臺左右。而今年6月發布的新款手機“色界”,卻因為上市第一天僅賣出5臺,成為熱議話題。

對于個位數的銷量和輿論的質疑,董明珠表示:“雖然量不大,但我不是以量來認定。我認為是未來格力手機受不受歡迎,每個人用完以后不后悔”。言辭依舊霸氣,但卻將現實踩在了腳下,畢竟這是一個以量定成敗的市場,格力手機確實敗了。
2016年,格力又瞄上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意欲將珠海銀隆收入囊中,卻被董事會否決。最終,在今年2月,雙方簽訂了年度不超過200億元的相互采購設備的《合作協議》。
2017年,格力在董明珠帶領下加速向智能裝備領域擴張,并計劃2018年造2500臺機器人。
頻頻多元化,夢想是好的,但究竟成效幾何,還有待市場、時間來證明。
不再心無旁騖的格力正被競爭對手快速追趕
經過幾十年心無旁騖地發展,格力早已奠定了在國內空調市場老大的地位,市場占有率超過40%。但在多元化戰略下,格力分身乏術,正在被競爭對手追趕。
近日,格力2017年上半年財報公布。報告期內,實現營收近6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

格力上半年主要財務指標
營收利潤雙雙增長,格力的業績一向很穩妥,市場也不會覺得意外。但對比“老冤家”美的的數據,格力就顯得沒那么“靚眼”了,曾經領先的優勢已越來越小。
2017年上半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1244億元,同比增長60.53%;利潤總額108億元,同比增長13.85%。

美的上半年主要財務指標
美的因為是全產業鏈、全產品線的家電企業,規模和體量遙遙領先格力。而在雙方最具可比性的空調領域,被稱為“千年老二”的美的卻不動聲色地逐步將差距縮小。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實現營收500億元,同比增長41.52%,距離格力僅差46億元。

事實上,在2012年雙方空調營收差還維持在近400億元左右。到了2016年,這個差距已縮小到213億元。而在拼了命似的追趕下,最終在今年上半年,美的將差距定格在了50億元內。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二者的差距可能縮減到百億元內。

美的主營業務構成情況
緊迫的態勢,不得不讓人懷疑格力因為多元化的策略,分散了對主業的精力。
對格力而言,在空調制造行業深耕了20多年,已經觸及市場的天花板,若想贏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只能進行多元化布局。手機、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都是未來的增量市場。順應市場潮流,格力此番苦心,也是無奈之舉。
但必須要正視的是,在現實中,卻也有不少企業被多元化戰略“坑了”,比如凡客、娃哈哈、探路者、曾經的巨人集團等。格力的布局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有待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