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電行業業績分化顯著 白電黑電冰火兩重天
隨著上市公司2017年中報發布收官,各家上市公司半年成績單全部揭曉。
其中,家電領域的上市公司交出的中報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白電企業的“空冰洗”業務穩定向好,特別是空調領域,幾家企業幾乎都是半年完成全年的銷量目標;另一方面,黑電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彩電、音響等)紛紛表示“壓力山大”,業績大都不好看。

白電三巨頭半年賺250億
8月27日—30日,青島海爾(600690.SH)、美的集團(000333.SZ)和格力電器(000651.SZ)先后發布2017年中報,白電三巨頭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不小的漲幅,受空調銷售回暖拉動,格力電器上半年的凈利潤漲幅甚至接近50%。業內一片驚呼,白電三巨頭加在一起賺了近250億元,創造了一個新紀錄。
顯然,經過了2015年如履薄冰的一年、2016年回暖之年,2017年白電行業正在強勢崛起。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副主任蔡瑩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對照歷史數據,2017冷年是5年來空調銷售量增幅最高的年度。“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持續高溫天氣、2016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火爆的滯后效應、城鎮化進程加快、主流企業電商平臺滲透率提升、四級及以下市場活躍度增強是2017冷年空調市場實現大幅增長的主要因素,因此2017冷年是我國空調行業的豐收年,家電企業更迎來了一份漂漂亮亮的半年報。”
中怡康發布的2017年6月空調行業數據顯示,當月空調市場整體銷量達223萬臺,同比增長17.89%,環比增長39.72%;整體銷售額73億元,同比增長19.80%,環比增長32.45%。在零售量方面,格力同比增長26.81%,美的同比增長16.57%;在零售額方面,格力同比增長31.66%,美的同比增長17.89%。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工、原料等制造業成本不斷上漲,中國家電行業過去依賴低廉勞動力構成的競爭優勢正逐漸消減,智能化、多元化成為家電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
從半年報來看,雖然白電行業上半年營收保持增長主要靠家電這一“老本行”,但是2017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營收135.13億元,同比增加35%;凈利潤4.51億元,同比增加98%,如此高的增長率甚至超越了美的集團原本的主營業務。格力電器在新業務智能裝備板塊也拓展迅速,上半年該業務產品營收9.62億元,同比增長近28倍。
白電三巨頭對于進軍智能裝備領域各自的發力點不同。美的選擇引進外來先進技術,融合發展;格力走的是自主創新、產業多元化之路;海爾則是通過并購整合自我創新來實現內部創業。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走一條挑戰自我的路,進軍機器人、數控機床領域,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以智能制造定位未來,并希望借力智能制造助推中國工業整體升級。”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也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智能制造是家電企業轉型的關鍵點,也是每個企業必須做的。企業需要設計和研發智能產品,否則很難在市場上混下去。”
黑電持續低迷,都是價格戰惹的禍?
如果說白電行業的中報很風光,那么黑電行業的數據就有些尷尬了。
彩電五強(海信、創維、TCL、康佳、長虹)中,只有TCL集團(000100.SZ)上半年盈利尚佳,其凈利大增七成,主要歸功于旗下華星光電利潤的大增(凈利同比大增149.7%),其主營彩電的TCL多媒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凈利潤遠不及華星光電。
而彩電界老大哥四川長虹(600839.SH)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1.55億元,同比下降66.55%。在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方面,海信電器(600060.SH)、創維數字(000810.SZ)分別下降46.55%、79.81%,深康佳A(000016.SZ)雖然大漲140.53%,但扣非后仍下滑54.7%??导鸭瘓F董事局主席助理常東表示,彩電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康佳集團的主業,但面臨著很大的行業性困難。
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出貨量為2251萬臺,同比降幅達10.8%;零售額為754億元,微增0.8%。中怡康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表示,今年上半年彩電行業是歷史上沒有過的困難時期,銷售數據整體下滑,企業夾縫中求生存,期待用戶重返客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全行業不景氣?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彩電行業概念層出不窮,不斷推高上游成本,惡性價格戰頻發,嚴重透支了市場,造成行業低利甚至虧損前行。
對此,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認為,目前行業經營情況比較困難,因為國內市場下降,全球市場增長也比較緩慢,這帶來更激烈的價格競爭。“從整個行業來看,今年是蠻艱難的一個上半年。”
在經歷2015年互聯網企業“殺入”電視領域后,以“低價+內容服務補貼”策略引發電視行業無休止的價格戰。據統計,僅2016年,彩電行業就進行了18次不同規模的促銷,而作為促銷利器的低價已經成功使消費者接受“以更低價格買一臺更高格調電視”的觀念。然而價格戰下,彩電行業新的盈利模式尚未建立,甚至到了“賣一臺虧一臺”的窘境。
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統計,目前國內保有的5.5億臺彩電中,還有3.8億臺無法接入互聯網,即使能接入互聯網,也有相當部分的產品存在操控體驗不理想、節目內容貧乏等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并在電視機上推廣使用,彩電開始進入以舊換新的周期。
此外,電視機的安全使用壽命期為7年,國內超期服役的電視接近2.5億臺,按此標準“以舊換新”,國內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5000萬臺擴大至7500萬臺以上。這對電視行業來說也是一次機會。(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