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GIIS·2017全球產業創新峰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峰會以“融合·共生”為主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旨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產業跨界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為促進新消費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做出新的貢獻。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教授,沃爾瑪中國副總裁Jordan Berke,彩生活服務集團CEO唐學斌等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受邀在峰會上作主題演講。
作為“中國社區服務運營第一股”的掌門人——彩生活服務集團CEO唐學斌在會上以社區供給側需求為切入點,闡述了社區經濟在智慧社區生態圈內的發展潛力,并分享了彩生活以物業社區服務為入口,借助彩之云社區平臺和線下門禁、道閘等科技創新技術,如何集合社區商家、第三方服務機構、業主等資源形成良性互動,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運營經驗。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社區生意才能可持續發展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彩生活服務集團管理服務面積達到420.2百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6.7%,管理服務項目達到2,335項,遍布在中國214個城市,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市場,為3000多個社區服務,社區居住物業管理服務面積位居全球第一。而在社區020平臺服務方面,截至2017年6月30日,彩生活平臺服務面積達到8.49億平方米,彩之云APP注冊用戶數增加至4,121,000人,活躍用戶數增加至2,434,000人,被中國指數研究院評定為“社區服務平臺全球最大”運營商。
眾所周知,彩生活服務集團創新打造的彩之云是物業企業轉型后率先進行“互聯網+社區服務”改革的平臺。2014年彩生活在香港主板上市,其重要的看點就是“彩生活是通過物業管理這個入口,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及新技術等實現到家的服務。”當時,這在業內屬創新之舉,也因此引爆了世界資本市場對中國物業轉型升級的關注。而后,包括中海、中奧到家等多家物業轉型后的上市都借鑒了彩生活“互聯網+”的模式。
唐學斌認為,彩生活社區平臺的快速穩定發展其重要原因是,所有彩生活平臺上的產品不是只存在于線上網絡,其最終落腳點是解決社區服務的痛點、難點,必須與線下需求達成統一,實現“一體化”。
唐學斌說:“同樣是做維修,但彩生活與傳統物業公司不同,我們把維修打造成一個平臺,讓維修工和我們的維修通過平臺進行連接,這樣可以把大量的線下成本浪費通過互聯網實現節約、高效。業主和維修工都可以相對更自主地選擇對方,彩生活需要做好平臺服務品質的把控,使社區服務也更趨人性化。”
據了解,在彩之云這個連通“線上線下一體化”社區平臺上,除了E維修之外還包括E能源、E停車、E教育等30余個產品以及社區微商圈、京東購物直通等,他們分別攝入社區內的衣、食、住、行、娛、購、游,與彩生活線下開發的人臉識別門禁、節能環保電表等共同形成智慧社區平臺上的服務產品,讓用戶通過APP即可呼叫獲得“到家的社區服務”。
開放式的社區平臺招募多元化生意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彩之云社區平臺的使用者并非只有彩生活業主,還有眾多物業同行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引入彩生活模式,選擇彩生活社區平臺服務。
2016年,彩生活宣布通過“小股操盤”的方式,進行社區平臺輸出,彩之云社區平臺將免費向戰略合作伙伴開放,讓更多亟待轉型的傳統物業企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僅2017年上半年,彩生活就先后與蘭州城關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中住物業服務開發有限公司、湖北云帆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等28家物業管理公司通過平臺模式輸出、小股操盤方式達成戰略合作。
與此同時,為切實推進平臺化發展,實現社區經濟的一體化運行,彩生活智慧社區生態圈也先后落戶深圳、上海,開啟全國聯動的格局,逐步走向由“物業+互聯網”向“互聯網+物業”方向的發展,集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更側重于社區服務技術的創新、平臺的構建、服務的升級。
據唐學斌介紹,目前彩之云社區服務平臺主要分為三個生態。第一,商業生態,這要求進入平臺的生意要符合社區場景。彩生活為這個場景內的“人和家庭”提供日常服務,比如家政、維修、租房、綠化、安全等服務。第二,技術生態。彩生活社區平臺為所有進入平臺的商家、企業服務商提供后臺技術支撐。作為社區商家等只需要做好自身業務的應用層,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構建設施、計算數據、管理支撐等。第三,社區金融。彩生活和社區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打造了彩生活住宅和彩富人生兩大項目。彩生活住宅是被大眾稱為“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福利房項目,可以有效減輕購房者前十年的房貸壓力。而彩富人生是彩生活社區的一個閉環式理財產品,用戶通過參與彩富人生可以減免一定數額的物業費、停車費,而物業服務公司穩定,物業服務人員天天可見的安全感,也讓彩富人生目前的受歡迎度頗高。
唐學斌在發言中最后強調,產業創新是動態化的進程,彩生活也在不斷探索社區服務運營革新進步之法。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上,他歡迎各行各業,愿意植根社區生意做O2O的企業協同前行,以戰略合伙人的方式共同為做好社區生意,為社區居民服務,推進智慧社區生態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