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空調壓縮機雙雄之一的海立股份,8月初其國資控股大股東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計劃轉讓控股權,但隨后又火速宣布放棄轉讓。
短短一個月后,下游巨頭格力電器就舉牌了海立股份。此前曾有業內人士推測,海爾、海信、奧克斯等均是海立股份控股權的潛在有意者,而如今卻是格力電器高調“入局”,并稱未來可能進一步增持,“如(海立股份)籌劃易主也會參與”,上交所也緊急發問格力電器是否意在控制權。海立股份有關人士此前則表示,公司終止易主與格力電器舉牌“應無關系”。
海立股份未來究竟會怎樣,國企改革將如何推進,只能拭目以待了。
行業地位特殊
根據海立股份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海立股份是全球領先的空調壓縮機、電機及驅動控制、以及冷暖關聯產品研發制造商,旗下共有9家企業,形成了“壓縮機、電機、驅動控制、冷暖關聯”四大關聯產業板塊業務,產品遍及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海立股份的主營業務為空調壓縮機,年產能2000萬臺,占有全球1/7的市場份額。目前,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為海立股份第一大股東,持股20.22%。
從業績上看,海立股份這兩年來已逐步走出了此前業績下滑的頹勢,其營業收入在2011年達到81.78億元高點后,隨后連續三年維持在66億~68億元區間,2015年跌至59億元;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12~2015年逐年下滑,從1.48億元跌至最低的6844萬元。不過,2016年海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73.84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23%、157.39%;今年上半年海立股份業績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52.8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1.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0.46%與214.37%。
這也難怪在上個月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宣布擬轉讓控制權后,外界會有聲音認為在海立股份經營業績趨于改善時轉讓上市公司控股權,是對國有資產的低估,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和國有資產賤賣的嫌疑,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監管缺失。
在空調壓縮機行業,海立股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海立股份實現空調壓縮機銷售1202萬臺,同比增長28.9%,在非自配套市場份額占比31.4%,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同樣的,受益于天氣等因素,自去年年中以來,我國空調內銷市場一改此前的低迷狀態,市場銷售持續火爆。產業在線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6月我國家用空調生產1391.2萬臺,同比增長44.8%,銷售1413.47萬臺,同比增長41.4%。
除了數量之外,不得不提的是,海立股份并沒有自己的下游空調整機產業,雖曾投資上海日立電器,但其業務規模較小。因此,其作為上游供應商,缺乏下游整機大企業,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容易受制。
此外,海立股份在2015年成功并購杭州富生電器,借此已由單一壓縮機業務發展形成“壓縮機、電機、驅動控制、制冷關聯”四大產業版塊的多元化格局。
混改前景新添變數
作為上海國企概念股,在上個月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擬轉讓股權并得到上海市國資委批復同意后,海立股份也被打上了上海國企改革的印記。
而經過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在轉讓一事上的反復后,格力電器的入局又給海立股份未來在控制權層面增添了更多變數與想象空間。
此前,一些市場與觀察人士推測,海爾可能會是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轉讓的接盤方,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格力和美的均擁有自己控制的壓縮機工廠,即格力凌達和美的美芝。而海爾,以及同樣曾傳聞過的海信和奧克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沒有自己的上游壓縮機工廠資源。因此,單從產業鏈延展的角度上來講,上述三家企業接手海立股份把自己的產業鏈向上延展,進而促進自身空調整機業務,是完全合理的選擇。
而當初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在轉讓意向中對受讓方提出了十三項資格條件。隨后有外界質疑存在定向受讓方,有國有資產利益定向輸送嫌疑,不過海立股份對此表示否認,稱本次股權轉讓不存在特定受讓方。截至發布終止公告前,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也尚未收到任何受讓方提交的意向文件。
對于未來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控股權轉讓情況,海立股份曾表示,未來是否轉讓等問題尚未決策,一切以未來披露信息為準,大股東會一如既往全力支持海立股份的發展。如今格力電器從二級市場連續買入并舉牌海立股份,且格力電器有關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如果海立股份還在籌劃易主,我們也會參與的,現在決定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而海立股份有關人士此前則對媒體表示,公司終止易主與格力電器舉牌“應無關系”。
據悉,海立股份一直是格力電器的供應商,而格力電器在《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也表示,增持海立股份旨在擴充產業鏈結構和整合產業優質資源,借助上海國際化地位的人才、信息和創新優勢,由此打造產業鏈更加齊全的國際化企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海立股份同樣擁有新能源車用壓縮機產能,海立股份稱在這一領域公司產品為世界領先的驅動、泵體、電機一體化產品,占據市場領先地位,而董明珠個人也有入股電動汽車公司珠海銀隆。
在擬轉讓未果而格力電器又入局的情況下,海立股份在國企改革層面動向的變數更多了,而后續是否還會有其他潛在意向企業入局?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又將如何在市場層面回應格力電器的舉牌?未來公司混改會怎么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9月21日就上述問題致電海立股份,但對方僅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