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電器(000651.SZ)悄然增持海立股份(600619.SH)至5%舉牌線受到廣泛關注并遭監管部門問詢。從險被寶能舉牌到舉牌海立,董明珠角色變化之快令人咋舌。

退休年齡已至、收購銀隆受阻、業績被美的超越,董明珠舉牌海立股份意欲何為?
1 / 董明珠也成了“野蠻人”
2015年12月萬科股之爭斗愈演愈烈之際,就有人預警了董明珠遭遇“野蠻人偷襲后院兒”的可能性。
當時董明珠還真被媒體問到“萬一被舉牌的應對之策”,她強勢回復“任何一個妥協、任何一個退步、任何一個怠慢,在我們這里都是不允許存在的。”
一年后,前海人壽在二級市場購入格力電器。董明珠警惕性超高,2016年11月28日前海人壽持股未達5%舉牌線,格力電器就發出公告“前海人壽持股比例升至4.13%”。“野蠻人”剛剛靠近,董小姐就發出高分貝尖叫。
董明珠還高調警告“不要破壞中國制造,成為社會的罪人”。終于,在監管態勢越來越嚴峻、董明珠斗志昂揚的情況下,前海人壽鄭重承諾“未來將不再增持格力股票,并會根據市場情況和投資策略逐步擇機退出”。
2017年9月21日,格力電器宣布“持有海立股份(600619.SH)達到5%”。公告顯示自8月29日海立股份復牌,格力電器連續16個交易日在二級市場累計買入4331.56萬股。
9月23日,格力電器在回復監管問詢時作出兩點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減持;積極參與海立股份股東或有的股權轉讓計劃。格力電器還聲稱,截至目前無明確增持或者獲得海立股份控制權的計劃。
海立股份于9月21日停牌,顯然是不想讓格力繼續增持并防止股價波動。預計9月25日復牌,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假如事情沒“搞定”,海立股份還會找到停牌的理由。
格力承認“2017年8月23日海立股份發布《終止協議轉讓公司股份的公告》后,未與海立股份控股股東進行過接觸。”
根據王石的解釋,“不跟你商量,你什么意見我根本不在乎,我就要控制你,這就是惡意。”前年目睹王石被“惡意”,去年險些被“惡意”,今年董明珠要“惡意”別人了。
2 / 董明珠意欲何為?
董明珠為何要舉牌海立股份,甚至在未來還有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舉動呢?據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姜伯靜指導性計劃撰文分析說,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海立股份是空調行業“上游”的巨無霸。
在海立股份的官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介紹:“公司主營業務空調壓縮機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認可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現代制造技術中心、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裝備和智能制造系統,能夠生產各種冷媒、不同電壓和頻率的9大系列1000 多個高效節能機種,產能2000萬臺,占有全球1/7的市場份額,在全球擁有5家世界級綠色工廠,為全球客戶提供屬地化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和技術支持。”
根據海立股份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中國空調壓縮機行業共生產13,779萬臺,銷售13,577萬臺。而海立股份全年實現空調壓縮機銷售1,700萬臺,同比增長12.9%,在非自配套市場份額占比30.2%,保持行業領先。而海立股份2017年半年報則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空調壓縮機行業上半年生產8,956萬臺,銷售 9,175 萬臺。海立股份上半年實現空調壓縮機銷售1,202 萬臺,同比增長28.9%,在非自配套市場份額占比 31.4%,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這樣看,海立股份在國內空調壓縮機行業有著絕對的領先地位。并且更為重要的是,海立股份本身并沒有下游強有力的空調企業。
第二,出于對未來的考慮,格力電器意圖控制空調行業的“上游”。
格力電器不是沒有空調壓縮機生產企業,根據格力電器的財報顯示,它“下轄凌達壓縮機”。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格力空調自己的空調壓縮機產量顯然不能滿足需要,存在著缺口。
而在國內家電巨頭中,格力電器在空調行業優勢明顯。但是,與其他幾大巨頭相比,格力的空調優勢顯得未免有些“單一”。近年來,格力屢屢試圖跨界、突圍,就是基于對這個“單一”的憂慮。尤其是,今年多次有分析認為,格力電器有可能會在未來的空調行業失去領先優勢。那么,控制空調行業的“上游”,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樣,如果控制了海立股份,那么格力既可以自產自用,也可以扼住其他空調企業的“喉嚨”。至少,會有“優先權”。
第三,海立股份是董明珠實現造車夢的另一個重要鏈條。
如果僅僅是未來空調壓縮機,那么我們就太小看董明珠的魄力和眼光了。根據海立股份2017年半年報稱:“公司的新能源車用驅動一體化電動渦旋壓縮機為世界領先的驅動、泵體、電機一體化產品,在節能環保、舒適性、可靠性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打破了外資品牌的壟斷,占據市場領先地位。”
但是,海立股份的半年報又稱:“受上半年國家新出臺的新能源車補貼政策變化影響,報告期內海立的新能源車用壓縮機發展未達預期,1-6月實現銷售2.37萬臺,實現同比8%的增長。”
也就是說,在新能源車方面,海立股份有技術,有產品,但是目前的業績還不是太理想。而這,豈不是正中董明珠的心意嗎?格力電器,珠海銀隆,海立股份,很不錯的一個組合。董明珠,為格力電器設計了一個組合,一個關于新能源車的組合,一個關于未來的組合。
3 / 另一種說法:也許與她退休后的規劃有關
格力舉牌海立股份,引來各種猜測,這其中有一種說法讓人頗為吃驚。有一篇來自虎嗅網的文章說,這或許“與董明珠退休后的規劃有關”。
格力電器2016年報顯示,董明珠任期止于2018年5月31日,僅剩8個月!屆時64歲的董明珠將交出權柄,連任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早在2016年10月,珠海市國資委就已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繼任者周樂偉是市府重點培養的年輕干部,顯然是接替董明珠的第一人選。
官場有“59歲現象”(退休前撈一把),職業經理人未必沒有“64歲現象”。董明珠大力推動格力向新能源車轉向,并意圖全資收購銀隆,與她退休后的規劃必有關聯。
2016年9月,格力電器正式披露“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的計劃。銀隆的對價為130億元,而97億配套資金的募集對象包括董明珠(擬出資9.4億元)。但因募集配套資金方案未獲股東大會批準,收購于2016年11月宣告失敗。2016年12月,董明珠聯合萬達、京東、中集等4家機構向珠海銀隆投資30億元(獲22.388%股權)。董明珠個人投資約10億元、獲7.46%股權。到2017年4月,董明珠持股比例已升至17.46%,成為第二大股東。
2017年2月,格力董事會批準了與珠海銀隆的《合作協議》,根據這份協議“以一個年度為一個周期,雙方相互的優先采購和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格力、海立分別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冰箱廠和壓縮機生產廠,牽手海立股份可從縱向一體化角度解釋得通。但產業協同非要參股/控股嗎?
董明珠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第一步,打著產業協同的大旗,用格力電器的錢拿下海立(或者夏利);第二步,派出嫡系控制海立董事會,確保退休仍能施加影響;第三步,以海立股份為平臺發行股份收購銀隆,實現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