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共享充電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一位評論人士表示,“再加上突然融入這么多公司彼此競爭,市場必將趨于飽和,接下來要么合并,要么倒閉。”

這半年里,共享充電可謂走入快車道。然而如今,已有企業開始跌落神壇。
據鳳凰科技此前報道稱,共享充電企業Hi電正全面收縮線下推廣團隊,200名左右員工面臨裁員命運。更令人驚訝的是Hi電的裁員方式:將員工從原工作城市調至邊疆省份的邊疆城市,并規定24小時內自費至新崗位報道,三日之內若無法到崗工作則被視為“自動離職”。
如今,相距上輪融資還不到半年時間的Hi電,身陷暴力裁員、欠薪等傳聞漩渦之中。
不過,Hi電創始人劉文源在接受采訪時對該傳聞矢口否認,稱“哪有員工沒拿到錢”,隨后表示已多次聲明不再就此問題進行回應。
“共享充電還不能稱之為風口,只是資本市場在后O2O時代對聯動性入口爭搶的過程中進行搶先布局的一個點。”賽迪顧問有限公司創新創業事業部經理王高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高頻、高收益、高粘性的入口都被搶奪后,第二順位的入口,比如說共享充電寶、共享賓館等等其他共享類產品開始獲得資本的關注,并緊接著開始獲得超過行業自身容量上限的資源注入,最終藍海變成紅海進而變成死海。”
一個月回本?
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電成為資本爭相追捧的領域之一。
2017年4月,共享充電企業密集獲得融資。僅半個月之內,已有包括Hi電、街電科技、小電、來電科技等數家企業獲投,融資金額近3億元。甚至,3月底剛剛宣布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后僅10天,小電便再度宣布獲得pre-A輪融資。
另據艾媒咨詢統計數據顯示,3月31日至4月28日,共享充電寶市場共有10筆融資,數十家機構入局,其中不乏IDG、紅點中國、元璟資本等知名投資企業和王剛等知名投資人。其中,Hi電于今年4月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志拙資本領投,非同凡想創投及4位個人投資者跟投。
目前,共享充電寶產品可主要分為實體充電寶和充電寶租賃柜。前者是機端連線充電,無法帶走充電寶,主要以桌面充電形式分布于小場景,目前以小電、Hi電為代表,后者則是固定租賃柜,其中有可攜帶的實體充電寶,根據租賃柜容量大小分別分布于火車站、景點等人流量大的區域或餐廳、酒吧等小場景,以來電、街電為代表。
劉文源此前接受采訪時曾透露,桌面式充電寶成本大多在100元以內,在理想情況下,一個月即可回本。
不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評論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免費提供充電設備,進行手機充電一直是商場或商戶附加價值與服務之一,如今充電竟然要支付費用,更何況電費也并非共享充電企業來支付。”在他看來,這樣的商業模式毫無共享精神,是“倒退、落后又野蠻的商業模式”。
不過,圍繞Hi電裁員事件,王高翔表示,這并非共享充電的行業問題。“Hi電出現資金鏈問題是在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中,管控能力或決策能力較差的企業都會發生的問題,這件事情與共享充電行業關聯性不大,不能因為這一家企業的一兩件事情而否定整個行業。”
真偽風口
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16年中國移動電源市場達236億元,較2015年增長7.3%,預計2017年將達276億元。
然而,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受智能手機終端等移動設備銷量增長放緩的影響,作為終端配件之一的移動電源同樣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的風口瞬間轉移到共享充電寶上,多家企業的爭先布局,移動電源產值增長或再次提速。但當前市場針對共享充電寶盈利模式抱有保留態度時,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仍有待市場校驗。
事實上,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受訪者對共享充電模式表達了審慎態度。“不像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共享充電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一位評論人士表示,“再加上突然融入這么多公司彼此競爭,市場必將趨于飽和,接下來要么合并,要么倒閉。”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充電只是今年琳瑯滿目的“共享經濟”的其中一員,在共享寶馬、共享雨傘、共享馬扎等“共享經濟”層出不窮之際,有不少用戶調侃“共享經濟”被玩壞了。就此,王高翔強調,共享經濟本身沒有被玩壞,被玩壞的是被濫用的“共享”這個詞。
“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O2O的入口越來越少,資本越來越盲目追尋概念而忽視了其共享的本質。”王高翔指出,“在我看來,對資本有利、對社會有益的共享經濟模式應回歸分享的本質,唯有真正建立起一套‘Inside’到‘Outside’的循環,打通關聯,才能真正實現入口經濟與服務經濟的雙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