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北京市政府聯合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共同主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活動于在首都北京拉開帷幕。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設計周,展期為9月21日至10月7日,該活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廣泛關注。做為本屆設計周重頭戲的主題展覽,更匯聚了多家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的龍頭企業和大師級設計師,成為薈萃各路業內精英、集中展示當代家具精品名作的一大行業盛事。其中,尤以著名傳統家具設計大師伍炳亮先生帶來的最新力作——黃花梨明式書房家具系列及檀香紫檀清式中堂家具系列精品引人關注。據到場的業內資深專家介紹,在這批系列家具中,既有用海南黃花梨家具以“一木一器”的用料方式制作,并精選出明式家具中最為經典的款型;也有用料不厭其奢,做工不厭煩的宏闊豪奢的清宮重器,可謂是當今國寶級別的家具珍品,成為本次展會的“
壓軸戲”,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紅木家具發燒友大飽眼福。展覽期間,伍炳亮先生還應邀參加了設計周主題論壇,并在中央美院進行了精彩的學術演講,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傳統家具、傳統文化與設計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贊譽。

伍炳亮盛情接待蒞臨展廳的北京市副市長王寧、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北京市委宣傳部長杜飛進,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郝遠,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等領導嘉賓
“嶺南魯班”明清重器驚艷京城,新知舊雨共賞“伍黃”
伍炳亮本次參展的作品,精選了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風格中經典的款型,主要分為中堂系列和書房系列兩大類,既有
明式文人家具的簡雅雋永,也有清式宮廷家具的繁復華美,所用材質以海南黃花梨與越南黃花梨為主,間有少量小葉紫檀和老紅酸枝家具。這些作品選材豪奢精良、制作工藝嚴謹細致,呈現了中國傳統家具獨特的美感和氣勢,堪稱當代仿古家具的表率之作。
開幕當天,伍炳亮作品展區人潮攢動,嘉賓云集,其中有紅木家具發燒友,更有行業內知名的專家學者。當日,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一行蒞臨伍氏興隆展位,在認真觀摩后,朱理事長表示,伍炳亮先生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明式黃花梨家具神韻,又將現代人生活習慣、審美風尚融入其設計思想,在突出黃花梨自然天成之美的同時,洋溢著人文之美,每件作品皆可圈點。
當晚,北京市副市長王寧、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北京市委宣傳部長杜飛進,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郝遠,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等領導嘉賓參加完設計周開幕式,來到伍氏興隆展廳,參觀了這里的黃花梨家具,現場觀摩了伍炳亮“可拆解家具”活榫活卯結構,對伍炳亮作品中傳達出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伍炳亮(右)與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巖(左),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中)在參展作品前合影
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與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巖也聞訊來到伍氏興隆展位。楊志明從工匠精神的角度,贊揚伍炳亮是“大國工匠”的代表,是引領行業潮流的典范。曾經笑稱自己的錢大都用來收藏了伍炳亮黃花梨家具的海巖說,看了這次參展作品,他認為伍先生設計的家具不讓古人,無疑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與藝術價值。展覽期間,更不少外國人士慕名來到伍氏興隆展位,他們紛紛表示,伍炳亮作品讓他們看到了中國家具設計的獨特魅力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伍炳亮談行業未來:借古開今突破發展瓶頸,設計創新成企業原動力
9月21日下午,本屆設計周開幕之前,世紀壇一樓大廳舉行了一場探索設計如何將純粹的藝術和當今生活相銜接的論壇。主題為“傳統文化與中國今日設計之路——新中式,到底有沒有式?能不能成勢?”新浪 家居 總編戴蓓主持論壇,參加論壇的嘉賓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常務主席伍炳亮,著名設計師仲松,著名設計師彭文暉,獨立學者、策展人、設計師于山,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鄧雪松,中國美聯家私副董事長張文海。此次論壇以其學術思想的深度而廣受關注,其網絡視頻直播在不到兩天時間,點擊率已經超過四十萬,是本次設計周期間傳統家具行業與學術界交流互動的成果。

海南黃花梨素身齊頭高屏四出椅(伍炳亮作品)
在論壇上,伍炳亮先生強調無論是做“新中式”,還是做仿古,都應該知道自己的“根”,他說:“從傳統到新中式,為什么有的讓人喜歡,有的讓人厭棄?家具設計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樣,需要有一個方向,如果丟掉傳統根基一味求新求異,就可能茫然無措,失去方向。我們應該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和傳統家具設計本質性的東西,不管是做傳統還是新中式,這都有助于我們找到方向。”對此,在場的專家學者深以為然,都有啟發與觸動。

海南黃花梨背板拼花格書架(伍炳亮作品)
伍炳亮表示,企業領導者是企業產品的靈魂。在當代傳統家具企業中,很多企業掌舵人用自己積累的經驗,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一個企業的產品狀態其實反映的就是其領導者對家具的理解水平,家具制造的成敗好壞與否,也取決于企業領導者的欣賞眼光和對家具產品的準確把握。對于紅木企業而言,指望工人去開發和設計產品并不現實,這也不是工人的責任和義務,工人更側重于生產制作而不是整體方向的把握和設計藝術上的創造,二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目前,傳統家具市場上很多家具款型不到位,比例尺寸把握不精準,這些看起來似乎是某個企業的問題,但其實背后反映的是一個行業文化的原動力在何處的問題。企業是靠相互模仿生存,還是通過對中國傳統家具整體的反思和把握去創新發展,這涉及到了企業的定位和最終的成敗。在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當前行情并不是太好的情況下,企業如何破危突困,怎樣化繭成蝶?這個過程更多地取決于各個企業領導人對企業的定位,對產品的把握,以及對中國傳統家具本身是否有足夠深入的了解。

海南黃花梨束腰帶拖泥條桌(伍炳亮作品)
伍炳亮認為當代中國傳統家具企業應該堅持借古開今的態度,借明清家具的特點、精華和韻味,結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來設計創新。作為伍炳亮一直堅守的理念,“借古開今、化古為新”在精妙闡釋廣作核心價值的同時,亦找尋到了中國當代傳統家具的未來之路。伍炳亮并非單純地模仿傳統家具,而是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進行創造性的傳承和發展,以博古通今、去粗存精的方式對傳統家具進行改良和創新設計,結合時代文化特色和現代生活需求,進而形成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締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紅木家具。伍炳亮認為:“如果拋棄榫卯結構以及傳統工藝,且不能展現明清家具的神韻,單純從外在造型去拼湊模仿,為創新而創新,刻意標新立異,這種不屬于傳統家具創新設計范圍。我們應該繼承傳統家具精華,結合當今生活需求,在外部造型、內部結構、使用功能、制作工藝等方面創新設計。”
展覽意義:彌補設計短板,引領產業升級
9月25日,伍炳亮應中央美院邀請,為央美師生做了一場有關中國傳統家具的學術講座,從中國傳統家具繼承與發展、傳承與創新、設計制作以及欣賞品評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伍炳亮說,目前,國內外已經將中國明清家具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予以研究,在后期的發展之中會越來越注重具有創新設計意識的家具作品,除了對工藝的嚴格要求之外,應該把“造型與設計”放在首要位置。

海南黃花梨帶托泥四平畫案(伍炳亮作品)
有感于此,作為從業三十八年的傳統家具設計大師,伍炳亮對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問題尤為關注。他表示,在國家大力倡導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身處轉型期的紅木家具企業不應當忽視另一個重要因素——傳統設計藝術教育的歸位。怎樣把中國傳統家具藝術設計中款型的選擇、比例的把握和當代藝術設計教學相聯系,這是沒有一個行業人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目前在傳統家具業界有很多學院派的畢業生,雖然在學校學的是家具設計,但是他們對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的理解和感受嚴重不足。這和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的整體規模嚴重脫節,中國傳統家具的產品設計失去了靈魂,這種情況非常讓人憂心。要設計制作一件富有藝術含金量的仿古家具、紅木家具的精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思想、有水平、有創造力的設計,如何將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與藝術發揚光大,這是我們新一代的年青人、設計師、當代紅木家具企業家們所肩負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伍炳亮最后強調,一個行業穩定持久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參與,本屆北京國際設計周提供了一個企業與高?;拥钠脚_,有文化部和中央美院的文化介入和學術支持,展現了學術與實踐互動的姿態,對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國當代工匠精神的弘揚及當代紅木家具行業的產業升級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來源北京青年報文/占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