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本次評測之前,我不由想起了兩個問題:
1、當你急著想開空調,想讓自己立即置身于溫暖舒適的環境時,卻苦于找不到遙控器,此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2、在你心中,未來空調長什么樣子?
當市場上出現運用遠距離語音識別技術的空調時,我們開始相信,通過“人機對話”控制空調、“扔掉遙控器”的家電次時代終于要到來了。
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使用長虹II代語音直聯技術,在識別度、響應時間、自我學習能力方面相較于上一代人工智能,都有質的提升,實現了用戶在6米范圍內的語音直接控制。同時還配置4代精控舒適自然風、一級能效等高標準的功能,因而倍受用戶期待。如此一來,評測這款產品就很有必要了。

外觀評析:融入多元環境的科技產物
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從包裝箱里露出“廬山真容”時,就給我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科技感十足。其室內機奉行極簡主義的純白“鉆石”造型設計,面板采用鋼琴烤漆處理,兩端配以透明裝飾邊框,整體造型時尚大氣; 產品LOGO和語音采集孔相較空調整體面板而言也只是“星點”裝飾,乍看起來Q3N像是太空艙里的某種設備,等待著AI系統被喚醒;其室內機尺寸為860mm×294mm×234mm(寬×高×深),是流行的整機一體式設計,減輕視覺厚度,個頭一點兒也不顯笨重;接通電源開機后,LED高精度隱形顯示窗出現在語音采集孔上方,白色數字清晰柔和不刺眼,非常方便用戶查看和調控。關機后,顯示窗口完全隱形,保持了室內機整體美觀。

而這樣的外觀無疑更符合當下的電器設計潮流,低調、簡約、大方,掛在任何風格的 家居 空間內都不會“過度搶戲”。與環境融為一體或者干脆被環境“忽略不計”,正是一款空調外觀的巧妙設計之處。比起市場上一些采用“鎏金”、“暗紋”甚至異形設計的空調,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顯然更容易吸引追求生活品質感的人群。

智能語音功能測試:全天候待命的語音管家
看過外觀看內在,人工智能語音控制功能自然首當其沖,最先開始體驗。作為一款人工智能空調,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的語音識別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場景究竟會表現如何呢?
當我們再次開啟空調后,Q3N的語音模塊隨之啟動,因為消費者在使用空調季節幾乎不會讓空調徹底斷電,所以Q3N的語音模塊可以實現24小時隨時待命。
我們來到距離空調5、6米遠的位置(Q3N官方發布的語音操控范圍是6米),用正常對話的音量說出“CHiQ空調”(發音“啟客空調”),Q3N空調立即以柔和的女聲回應“您好!”,表明其已做好接收語音指令的準備。當我們說出“開機”、“制熱”、“除濕”、“空氣清新”……這些明確指令后,Q3N能夠瞬時回答,并隨即打開或關閉相應功能。

而當我們說出“太冷了”、“太熱了”、“風大點”、“風小點”等這些模糊指令時,Q3N空調也能夠快速識別、回答,并即刻做出相應的動作。也可以直接對它說出想要的溫度,比如“二十度”,空調會立刻調整到二十度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時,當空調接收到最后一個指令、并做出相應動作之后的30秒內,如未再接收到其它指令,空調語音模塊將自動進入休眠狀態,并發出 “我先離開,稍后回來”的提示音,人機交互體驗閉環完整,未來感十足。這也意味著,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搭載的“人工智能二代語音直聯技術”在識別度、響應時間、自我學習能力等方面已相當成熟。
在正常室內環境條件下(環境噪音在60dB以內),我們估測Q3N的語音識別準確率在95%以上。而在封閉的,環境噪音在30dB以內時,Q3N的語音識別測試距離可達8米,足以應對我們日常 家居 生活中的遙控需求了,而聲音信號的穿透性更遠勝于傳統的遙控器,我們在使用空調時將不再受到空間區隔的物理限制。躺在床上想要打開空調?大聲說出“CHiQ空調”就好了。

在測試時我們還發現,Q3N空調的人工智能語音系統已經能夠有效識別男女雙性別語音、甚至是方言。眾所周知,男女聲線不同,加之環境干擾復雜,識別兩種性別的語音并非易事。而方言識別就更難上加難,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讓Q3N空調聽懂方言,是語音技術領域內的核心攻關項目。國內外智能語音行業的翹楚企業都深知,每增加一種人工智能可識別的方言,科研工作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現場我們用四川話或者“川普”分別測試了Q3N的識別能力,結果同樣是比較令人滿意的。Q3N空調對于包括開關空調、調節溫度、風向擺動等指令的接收都很準確,反應迅速。
在語音響應的同時,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72cm的超寬出風口也隨之打開,宛如飛機撐開擾流板,動作輕柔無噪音,扇葉一體化程度高,角幅開闊,有助于滿足更大范圍的送風需求。

人性化配置解讀:一切從實用性出發
家電是否“人性化”往往是人們在選擇家電時特別注意的問題,“人性化”的配置和功能設計使家用電器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很多細節設計讓人感覺暖心,也讓我們大為感嘆:原來科技是可以這樣服務于人的。透過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所搭載的“舒適自然風”、“智能光感睡眠”、“雙倍制熱”、“遠程控制”等“人性化”功能,我看到了長虹空調一切為了讓消費者滿意的不斷創新和努力。

“舒適自然風”技術可以模擬自然風,讓人體感覺舒適如回歸自然。這是因為長虹Q3N可以通過控制電路改變風輪轉速,從而使得輸出風速的改變。在自然風控制中,實時對室內風機的轉速進行調整,對電控和電機的控制要求更高。啟動“自然風”功能后,可繼續設置上下自動擺風、左右自動擺風,疊加實現風速、風向自動變化,這樣開再久的空調房間也不會覺得悶了。

“智能光感睡眠”可以在夜半時分自動為我們開啟睡眠模式,這有賴于長虹變頻空調智能光感睡眠二代技術的加持。當該功能模塊探測到室內光線減弱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切換睡眠模式,8檔調節空調顯示屏光亮,完全無需我們在半夢半醒中手動操作。同時,當光線變亮時,Q3N空調會自動退出睡眠模式節能運行,直到恢復正常功率運轉。這種看似簡單的功能,卻實現我們“夢寐以求”的空調人性化升級,從此以后開著空調一樣可以安心入眠,全無“顯示屏太亮影響睡眠”、“浪費電”的后顧之憂。

對于大多數北方人而言,空調“難以普及”的原因之一莫過于零下十幾度時,空調制熱能力差甚至無法正常啟動的痼疾。長虹Q3N的“雙倍制熱+低溫啟動”技術就有效克服了這一寒冷地區的難題。它采用有源PFC變頻技術,可據負載變化,自動調節壓縮機供電的母線電壓(280V-350V),確保長虹變頻空調提速能力強、制熱量大, Q3N空調制熱量達到4500(600-6000)W,制熱功率為1250(180-1850)W,電加熱功率為900W。同時,有長虹-25℃低溫實驗室和數碼軟啟動技術作保障,可確保長虹空調在-20℃也能實現正常制熱。

此外,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遠程控制自然是Q3N的標配功能。只要在wifi或移動網絡條件下,我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處自由操控家中的Q3N空調。當然,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我們下班回家途中提前打開家中的Q3N空調,讓家人打開房門時,步入的就是一個溫度適宜、健康舒適的環境。
制冷、制熱效果,出風量及功耗測試:一如既往的優秀表現
當然,衡量一臺空調質量優良與否,還必須對其性能進行詳細測試。盡管市場上的眾多品牌都宣稱自己的制冷制熱效果最好、出風量最大,同時功耗又低、又節能環保,但經過模擬場景下的精確測量,各項參數數據難免會出現較大的差異。所以針對性能參數的測試,我們去掉感性認知,直接用數據說話。
在模擬環境中,我們采用了電暖器、風速儀、分貝儀、大功率電力檢測儀等專業設備。數據顯示,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的額定制冷量為3500W,作為高端變頻機,能實現650-4200W的超寬變化,其對應的制冷功率控制在200-1400W,輕松達到了4.75的超高能效比,比APF一級能效標準4.5高出5.55%,節能又快速。據更精密的測試結果顯示,Q3N空調在ECO節能模式下可以達到0.1Hz超低頻運行,成功實現對室溫0.1度的精微控制。

通過測試,Q3N空調的循環風量達到680m³/小時,制冷和制熱適用面積最高均可到達21㎡,就掛機而言,Q3N空調完全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家庭、辦公獨立空間的使用。
作為大1.5P機型,Q3N空調室內機標稱的噪音為18-40db,外機也只有52db,在測試模擬靜謐室內夜間條件下,將Q3N空調調到睡眠模式,其噪音僅高于人體正常呼吸的聲音,可以被室內自然產生的環境噪音所掩蓋,絲毫不會影響我們的休息;而在測試模擬的開放室內環境下,將Q3N空調設定到“自然風”運行模式下,也是風速和緩,噪音微弱。在“自然風”模式下,Q3N空調迅速按指令運行,在短短十幾秒鐘以內,我們就可以察覺到明顯的體感變化。

總評:讓智能空調回歸大眾的“行業良心”
盡管我們已經評測過太多智能空調設備,但長虹CHiQ 空調Q3N人工智能語音王掛機還是令我們印象深刻。其外觀超前而不失穩重,沒有用過猶不及的設計強調機身的“存在感”;語音識別技術運用成熟,卻避免了那些讓人眼花繚亂,口辨不清的“炫技式”操作,頗具人工智能的實用主義魅力;性能拔群,制冷制熱能力強,在相對較低的能耗水平下實現了大功率變頻空調的送風量,噪音也出人意料的小;多種人性化功能更將長虹Q3N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使用習慣的用戶普適性放大到極致。以至于當我們回看開篇提到的兩個問題時,答案不言自明:未來空調,不但要更智能、性能更強大,還要更便宜。空調遙控器可丟,作為傳統家電的高性價比不能丟!

在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長虹空調通過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實現了對未來空調的再定義,并為行業內眾多追求智能、性能而忽略性價比的廠商指明了方向——空調作為“大眾產品“,它的技術升級不能單純依靠研發投入或者“小眾高端”用戶市場的消費支撐,而應該將智能語音等高新技術不斷轉化為空調產品的“平價優勢”,以此取得更廣闊用戶群體的青睞,借助消費升級勢能,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