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適合總結回顧的日子,回望家具行業走過的2017,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希望、亮色、力量,也看到了許多讓人扎心的現象。

1
入駐知名賣場的無證商家卷款跑路
▽

2
兒童家具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30%
▽
2012年8月1日,《兒童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標準正式實施。實施五年間,兒童家具市場的規范仍不盡如人意。2017年12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布2017年第3批兒童家具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結果顯示,有15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的規定,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30%,其中不乏知名兒童家具品牌。不合格的兒童家具產品涉及邊緣及尖端、孔及間隙、有推拉件的小柜穩定性試驗、產品甲醛釋放量和警示標志項目。
3
成都家具異地轉移論戰
▽

4
國內標準約束不了國際企業
▽

5
資本的“寵兒”頻遭拋棄
▽
2017年10月9日晚,東易日盛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參股公司Meilele Inc(美樂樂)2.18%的股份,轉讓給潤溪商貿,轉讓價格為1280萬美元等值人民幣。本次交易完成后,東易日盛不再持有美樂樂的股份。東易日盛的退出,到底是出于自身經營戰略主動調整,還是無奈放棄占用較多資金的非盈利項目,我們不宜妄測。但是對于美樂樂來說,資本施壓、急于求成,無疑讓這個曾經在 家居 020領域稱王稱霸的企業亂了腳步,也付出了代價。
除此之外,在短短兩年時間完成四輪融資的整裝企業多彩飾家“消失”, 家裝 e站被爆料刷單,實創裝飾多地分公司跑路,這些曾經處于資本“風口”的大 家居 企業,在泡沫爆破后陷入困境。
如同2011年7月達芬奇家具事件折射出“進口家具”之痛,倒逼家具行業凈化自律一樣,相信以上加盟商、專賣店監管不力;標準落后被國際企業吊打;環保不力導致生存危機等深刻的教訓,也將轉化成2018乃至今后行業的寶貴發展財富。
(來源:第一家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