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理的風花雪月,風排在第一位,這里的風力強勁且多變。
2
無舍所在的馬久邑村,背靠蒼山,面向洱海。冬天的早晨,成群的海鷗會乘風飛來這里。
3
老K的一位研究《易經》的朋友說,酒店的名字里面一定要有水,老K就取了“無舍”,因為“無”字底下有四點水。老K開玩笑說,這個名字經常讓路過的客人誤以為這里已經沒房了。
4
為無舍定義風格是沒有意義的,建筑本身擁有云南白族建筑的基本特征:自唐代延用至今的飛檐和七十公分厚的石墻。
5
為了襯托出環境本身的美好,老K盡量把房間做得簡單,在保證功能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將多余的裝飾去掉,因為窗外就是一幅天然畫卷。無論是就寢還是沐浴,都緊靠在浩渺的水邊。這里適合喜歡安靜的人來住,發發呆、想想心事。
6
無舍的裝飾是非常簡潔現代的,卻時常從一些角度呈現出古典的美感。由于當地施工條件的限制,工藝的細節也許并沒有那么完美無缺,但不那么直的線條和不那么平整的地面反而別有一番拙撲的韻味,這種無意為之的效果更能讓人放松,沒了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冷范兒”。
7
9
木質的地板、天花和柜子顯現出的,是木頭本來的色澤,陽光自由穿行在寬敞通透的玻璃窗和天窗里,風來自海上,吹過水池,吹到了陽臺上。老K說,自己經常一個人坐在陽臺上看海,一看就看一個下午。太陽每天從東邊的洱海升起,又在西邊的蒼山那頭落下,蒼山和洱海之間光線的變化,是他每一天都想記錄下來的景象。
10
11
13
通透開放的格局,不僅讓風和陽光都可以自由出入,也讓無舍從室外到室內的過渡十分順暢,一切都是經過設計的安排,卻又看不見設計。從進門開始,每一扇窗戶外面,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比如二樓的休息區,天光從落地窗探進來,蔓延到木質的墻壁與天花板上,窗框中心是云朵、蒼山、洱海和那棵像倒置的閃電一樣的枯樹,有客人說他在這里看到了生命的張力。
14
15
16
庭院里有一個下沉式水池,置身其中,視線所及之處,水面與洱海連成一片,藍天、白云、青山倒映在上面,這里幾乎是每個客人最喜愛的地方,站在上面照相,仿佛踩在水面上。
17
18
19
無舍是一群優秀設計師群策群力的成果,就連所有的花器、茶杯和茶壺都是獨家定制作品。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有四五道墻被推倒了四五次,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建和修改,無舍被打磨成了大家想要的模樣:無論是公共區域還是房間,都透露著溫暖而舒適的狀態。它就像一個張開的懷抱,讓人情不自禁地走過來。
20
21
22
23
24
裝飾質樸,硬件卻不“簡單”,無舍的舒適度絲毫不打折扣:大理冬季晝夜溫差大,所以室內都裝了地暖,蒼山飄雪,客人依然可以光腳踩在木地板上。床墊是金可兒,床品80支,在洱海邊睡個好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