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有一個月才到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電商促銷大戰,但拼多多早已向商家下手了。據價值兄了解,從今年早在9月底,拼多多針對商家的“二選一(逼迫平臺上的商家)”就已經大范圍進行了。面對股價持續下跌的頹勢,以及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大戰,拼多多焦急地祭出了“二選一”的殺招,但和默許假貨銷售相比,能不能拯救持續虧損的命運嗎?
血拼的Q4,拼多多賊喊捉賊的“二選一”策略
10月10日,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在社交平臺爆料天貓逼迫商家“二選一”行為,但隨即就遭到媒體的曝光,原來早在今年9月底,拼多多就開始了針對商家的強硬的“二選一”行為了。


據社交電商平臺淘集集CEO張正平爆料,“淘集集是一家創業期的社交電商平臺,上線僅僅兩個月,我怎么也沒想到拼多多位了自己搞促銷活動。國慶節前,勒令商家必須在拼多多和淘集集之間二選一。拼多多員工和主管在商家群直接限期商家必須48小時內(9月30日前)下架淘集集的店鋪,否則就處以三級處罰!”張正平解釋道,“三級處罰是最嚴厲的一種,基本就是死刑,商品全部下架、禁止上新、禁止上架”。
在張正平看來,針對商家的“二選一”行為,拼多多早已經在9月底開始了,“拼多多,請停止你的表演,請停止要求商家二選一,不要再賊喊捉賊!”

據價值兄了解,拼多多針對商家的“二選一”已經不止一次了。2017年有蘇寧上的商家爆料,拼多多強制要求商家只能在拼團性質的平臺中選擇拼多多,否則將遭到“封殺”。
為何拼多多要一面指責其他平臺“二選一”,另一方面卻對其他商家進行霸道的行為呢?有多位電商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拼多多的一種策略——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扮演弱者”,而對弱勢的商家則“采取蠻橫霸道的行為”。正如張正平所言,這是一種“賊喊捉賊”的方式,而主要目的則是為了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和2018年Q4血拼成績。
默許假貨銷售的拼多多輸了官司,但依然假貨橫行
眾所周知,拼多多在外界最被人詬病的,主要是山寨商品橫行,以及默許假貨銷售的行為。這種行為在2018年集中爆發,正所謂當年欠下的債,秋后需要算了。
2018年9月5日,中國洗衣液品牌“芭菲(Pahnli)”的持有者——中山瑪爾日用品有限公司宣布,經多方搜集證據,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公司于近期告贏了“拼多多”:廣東省中山市法院一審判決,2個售假者被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進行經濟賠償,平臺方“拼多多”也被判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這是首家告贏“拼多多”的消費品企業。這是第一次拼多多因為默許甚至是鼓勵假貨等行為,侵犯商家權益,得到了相應的懲罰。

但拼多多鼓勵假貨銷售的行為依然并未有太多改善,即便這家已經上市的平臺曾經公布打假結果。今年7月30日,極米科技發布聲明稱,并沒有自行或授權第三方在購物平臺“拼多多”上銷售、推廣極米及相關產品,已經向拼多多進行投訴、申訴,要求停止、下架、刪除所有極米標識及相關產品。但在極米發布聲明后,記者在拼多多平臺搜索“極米”,仍然能搜出多件產品,且產品圖片的左上角還有極米科技的官方logo。拼多多依然在“頂風作案”。

同樣在7月份,創維電視官方同樣發布嚴正聲明,稱近期在“拼多多”購物平臺上發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和創維的品牌權益。據不完全統計,拼多多平臺上部分假冒創維品牌的多達十多個,分別是:創維先鋒、創維云視聽 TV、創維嘉、創維美、創維酷酷、創維云視聽、創維 e 家、創維等。這些與創維電視官方均無任何關系。
從上述現象會發現,拼多多上假貨橫行,大范圍的鼓勵假貨銷售行為,絕不僅僅是個別商家的主觀行為,而是一種平臺默許的“集體犯罪”。但有法律人士也表示,對于拼多多這樣的平臺,商家維權的成本非常高,即便獲得法律支持,執行起來也比較漫長。
為何逼商家“二選一”:營收結構巨變、虧損78億和提振股價
逼迫商家“二選一”,鼓勵平臺銷售假貨,這些行為似乎成為拼多多對于商家的不同策略的種種縮影。在這背后,是這家上市僅兩個多月的公司焦慮的轉型。價值兄發現,焦慮的拼多多如今面臨著重重危機,引發了其逼迫商家“二選一”的行為。
首先,股價及市值跌去三分之一,拼多多急需力挽頹勢。從今年7月底拼多多上市以來,其股價在漲到30.4美元后一路下跌,10月10日更是大跌9%,股價變為20.33美元,市值從最高的337.6億美元縮水至225.2億美元,跌幅高達33.3%。如此大的跌幅范圍,顯然讓拼多多有些“慌了手腳”,而面對即將來臨的“雙十一”電商促銷大戰,針對商家的“二選一”成為其殺手锏之一。

第二,持續虧損加劇,半年虧損78億元,迫切需要盈利。今年8月31日,拼多多發布了上市后首份財報即2018年Q2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第二季度研發支出1.86億元,同比增長647%,市場推廣的支出成本為29.71億元,同比大增3241%。根據統計,拼多多平臺累計凈虧損為78億元。仔細統計發現,拼多多在今年2季度的虧損是上一個季度的近39倍。此前,根據拼多多今年6月30日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和2017年兩年,拼多多分別產生2.92億元人民幣和5.25億元人民幣凈虧損,2018年一季度的凈虧損為2.01億元人民幣。持續虧損的業績,讓拼多多迫切需要盈利,而商家則是整個平臺獲得營收的最主要來源。顯然,針對商家的策略是拼多多尋求盈利的最重要一個環節,這與其商業營收方式的變化有著很大關系。

第三,拼多多營收發生巨大變化,商品銷售轉型為商家線上營銷?,F在,商家策略直接影響拼多多的生存命脈。根據虎嗅對拼多多的分析顯示,目前這家社交電商平臺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對商家的在線營銷服務(主要指廣告),以及商品銷售收入。拼多多在廣告上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16年為4830萬元,到2017年飆升至17.407億元,再到2018年一季度就達到13.846億元,同比增長37倍。而另一方面,拼多多在商品銷售方面的收入持續降低。2016年為4.566億元,2017年降到340萬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為0。
從中也可見拼多多商業模式從此前依賴商品銷售到2017年轉為對商家的在線營銷,出現巨大轉化。換句話說,以往的拼多多依賴用戶在平臺上購買商品獲得收入,到如今對商家的線上營銷為主,這是其蠻橫地要求商家必須“二選一”的一大主要原因。
但正在轉型的拼多多,使出了“殺雞取卵”的方式,逼迫商家進行“二選一”,真的能拯救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