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廠商都在翹首以盼的一年一度的“雙11”早已落下了帷幕。毫無懸念,今年“雙11”不論是電商、電商平臺,還是品牌商,銷售額幾乎都是較上年有所增長。皆大歡喜,是對今年商家、廠家再一次詮釋電商的能量。
能夠有“雙11”這樣的足不出戶即可享受購物節的快樂,這得感謝電商的出現,感謝電商對傳統進店消費方式的顛覆。幾千年來人們購物進店的思維被打破,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山的電子商務,把人們帶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電商顛覆了用戶的購物方式
就說“雙11”,從十年前的一個光棍節開始,十年后卻是只知“雙11”,光棍節一詞早就拋到了九霄云外。如同歐陽修所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雙11”的主人在意的不是光棍,而是在這一天賣貨金額能夠繼續增長多少。

就連時間節點來說,原本就指11月11日這一天。而現在所謂的“雙11”已經是一個時間的泛指,天貓是主場,早在一個月前實際上就可以下單,而京東也是早提前10天都算是“雙11”的成交。換言之,現在的“雙11”是圍繞一個時間節點的一段時間,已不再是單單的11號這一天。
電商的出現在人類發展史上應該落下重重的一筆,如同是青銅時代替代了石器時代。因為,電商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開啟了一個電子購物交易的時代,人們不用再到現場即可以完成買賣行為。
今年的“雙11”,“天貓雙11全球狂歡”總成交額2135億元,以同比26.93%增速,超越了去年的1682億元,完成了有一個歷史記錄的誕生。不出意外,明年還會在這一基礎之上繼續增長,但增速隨著基數不斷變大而放緩。“雙11”的十周年,似乎也意味著電商即將進入下半場。
可以這樣說,電商的出現實際上也是事物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農耕時期的不是有貨郎擔送貨上門,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商品嗎?不過電商與貨郎擔相比,不僅可以隨時下單,而且送貨上門超快,在一二線城市上午下單下午即可收貨。這在農耕時代想都不敢想。
電商改變了中國的消費結構
從新中國建國以來,國內消費始終是一個二元結構的狀態。城市是政府確保的經濟中心,消費一般都會集中在大中城市,況且大中城市相對物流發達,物資供應充沛,成就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而農村相對城市來說,不僅地域遼闊,輻射面積廣。雖然說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產,但是很多的生活用品,特別是工業生產的生活品,相對而言都是極度匱乏的。在農村、鄉鎮,不僅物品少,而且還價格貴。這就在于物流的不發達,使得農村鄉鎮對商品消費望而興嘆。

城市與農村巨大的差別,就是所謂消費市場的城鄉二元結構。但是這一切,在通訊暢通、互聯網興起,特別是線上電商出現后,城鄉巨大的差別在逐步縮小,甚至在消退、消亡。
農村人可以和城里人一樣,在PC端、移動端下單,即可完成購物。順暢的物流體系,可以把祖國天南海北的商品送達至任何區域,甚至連西藏、新疆、內蒙這樣偏遠地區,也可以享受到沿海的海鮮產品。反之,大山深處的山珍、偏僻海灣的海味,一樣可以隨時上到城里人家的餐桌。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商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國內二元消費結構,鄉鎮、農村可以像城里人一樣購買全國各地的商品。可以說,電商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費做出了巨大貢獻,加速了縮小國內城鄉差別的進程。
后電商時代家電廠家怎么玩
電商平臺提供的不單單是商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定社會屬性的價值觀。電商和電商平臺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商品的流通的環節。以往一個商品從制造商生產出來,到用戶手里至少要經過3-5個層級,
實際上,伴隨電商發展壯大的是人民群眾的消費升級,這一點從近幾年精神消費品、高端奢侈品、個性化商品的比例增多就可以看出端倪。彩電價格戰雖說不斷,但是像高端高價的OLED、激光電視、量子點電視等大屏電視卻依舊熱賣,且比例在不斷提升。白電像卡薩帝的直驅空氣洗洗衣機、能識別食材食物的保鮮冰箱,都是幾萬塊錢一臺,仍然有眾多的擁躉者。空調,行業均價連年走高等等,均說明高端、個性化產品已經得到用戶青睞。

電商的上半場是以低價為特征的快消品開路,向廣大用戶推廣電商及電商平臺。讓人們認識、理解和參與電商在電商購物消費。現在僅阿里旗下的天貓一家“雙11”就超過2000億元,普及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當跑馬圈地任務完成后,再繼續盤桓在低價上已經是沒有出路。
從現在開始,電商可以說是進入到下半場。下半場的要在消費的不斷升級中積極尋求消費需求的變化,跟隨用戶需求升級的步調,調整自己的方向與節奏。現在,電商銷售僅占整體銷售的20%多,如若繼續在低端產品上打轉轉是難有出路的,只有把高端產品拉入電商平臺,其價值才會不斷提高。或者這么說,啥時候打開了高端、個性化的大門,啥時候就是下半場的高潮階段。
當然,下半場從以價格推動轉向技術顛覆,是進入到新一輪變革的深水區。也是在考驗電商應變轉換的能力。重點從用戶需求出發,變線上發展由產品驅動為用戶需求驅動,回歸到用戶真實需求本身,而不是圍繞銷售而去做銷售,最終才能跳出逐步變為紅海的電商領域,進入到個性化的的藍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