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箱市場發展至今,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有家電下鄉政策下的爆發增長,也有市場日漸飽和下的平穩前進。來到今日,消費需求無限升級、房地產政策復雜多變、產品需求時增時減等因素,都在影響國內冰箱市場的發展。在交織冗雜的限制因素下,冰箱企業如何全身而退并取得階段性勝利?
大潮退去:冰箱市場進入下行通道
進入2018年,包括冰箱市場在內的整體家電行業似乎來到了水逆的發展時期,紛紛增長乏力。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家電行業三季度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家電市場整體規模為1821億元,同比下降5.6%,其中冰洗合計下跌2.2.%。
另一家調研機構中怡康日前公布的第37周市場數據也顯示,冰箱行業年累增幅為-4.2%,上半年的量額齊增并未能拯救冰箱市場進入下行通道。冰箱市場的萎靡狀態還在不斷的持續。

從爆發式增長到平穩發展,再到如今的陡然下滑,中國冰箱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艱難的發展階段。對此,家電產業觀察人士洪仕斌認為,這很大程度上與房地產市場表現息息相關。近段時間,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明顯,這也迅速使得家電行業隨之"降溫",直接導致了幾乎全品類商品的銷售下滑狀況。此外,"穩中有變"的國內經濟形勢與飽和的市場空間,都在影響著人們的購買行為。
一方面,中國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加碼,房地產銷售大幅回落對冰箱市場需求的增長造成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冰箱家庭保有量飽和,更新換代需求不振。截止2016年底,全國居民平均每百戶冰箱擁有量已達到93.5臺。兩者共同作用,成為導致冰箱消費端低迷的重要原因。
當然市場中也有聲音表示,冰箱市場的持續下滑,還有自身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誠然,從去年開始,冰箱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生產成本迅速增加,進而影響了市場定價及產品銷售。
總而言之,在房地產、原材料價格及市場飽和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冰箱市場在今年進入了下行通道,高速增長的大潮已退,留下了躊躇滿志的冰箱企業們獨自黯然神傷。
激流勇進:高端冰箱逆勢而增
假如說冰箱市場規模增長乏力是一次比較凄慘的經歷的話,那么高端冰箱乘著產品升級的東風逆勢而增,則可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幸運而又別具戲劇化。在整體市場萎靡的背景下,高端冰箱意外步入了快速增長的軌跡,拉動整體市場沒有步入十分不堪的境地。

據中怡康線下月度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8000元以上高端冰箱市場增幅在更高的基數上雖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20%以上增長,份額達到9.1%。這說明,高端冰箱市場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院長葛豐亮對此表示,雖然整體形勢不容樂觀,但消費升級的趨勢沒有改變,人們的消費需求正在擴張,新的個性化消費需求不斷形成,同時未來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對企業、對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整體冰箱市場雖處于增長不振的狀態,但需求變化所帶來的產品差異化結果相對明顯,高端產品占比明顯提升,規模增長速度更是顯而易見。冰箱企業若想激發用戶的購買欲望,必須把重心回歸到產品的功能上來,通過核心技術、功能升級,牢牢抓住消費者的痛點,鑄造新的增長點。
從目前市面上冰箱產品高端升級的主打技術點來看,主要包括保鮮與智能兩大技術亮點。首先在保鮮上,"消費者購買冰箱,核心訴求是長時間保鮮,只有在這個方面突破,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林翊表示。

去年12月,美菱冰箱對外發布"水分子激活保鮮技術";今年1月,容聲冰箱推出"全生態養鮮技術";今年3月,海爾發布"冷藏冷凍全空間保鮮技術";今年6月,美的冰箱發布"微晶一周鮮技術"等,冰箱大佬們陸續發布保鮮新技術,通過獨具市場競爭力的保鮮科技,劍指高端市場。
另在智能科技上,冰箱的人機交互和便捷體驗,也是對人和產品的高端需求的回歸。行業一致認為,未來的智能冰箱,應該是通過智能科技保鮮各類食材,繼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智能的食物鮮儲方案和營養健康方案。
冰箱成為"營養管家",通過監控冰箱放置的食品,定期為用戶提供體檢報告以及符合個人身體參數的飲食推薦等還只是人們對未來冰箱的設想,眼下先進的智能冰箱已經有了"營養專家"的雛形。
以保鮮、智能技術優勢為特征的高端冰箱規模正在迅速擴大,這是增長大潮退去后所留下的唯一希望和出路。
市場洗牌:誰在裸泳?誰死誰活?
巴菲特曾在股東大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隨著冰箱銷售市場的再次低迷,新的困難和壓力再次沖擊所有的企業,新一輪的市場洗牌大幕就此拉開,沒有競爭實力的企業將被無情淘汰。
據市場統計,海爾、美的和西門子等排在前十位的品牌,已經占據約90%的市場份額,中小品牌生存壓力倍增。截止2017年10月,冰箱行業TOP3品牌額份額達到54.4%,TOP5品牌額份額達到73.3%,TOP10品牌額份額達到90.0%,品牌集中度越來越明顯。

同樣地,今年10月,中怡康數據也顯示,品牌份額方面,冰箱市場零售額TOP3來自海爾、西門子和美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5.9%、12.1%、11.1%,三品牌總占比達59.1%;零售量方面,TOP3品牌依舊為海爾、西門子和美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2.4%、8.0%、12.0%,三品牌總占比52.4%。
冰箱領軍品牌集中度提升的背后,還有中小品牌被淘汰的現實。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7年一年,冰箱品牌數量就減少了50-70個。這其中大部分是不知名的中小企業,也有像四朵金花之一的新飛面臨被迫停產。市場呈現出寡頭競爭趨勢日益明顯,市場洗牌進程加速的態勢。其中以海爾牽頭的巨頭持續對其他品牌進行施壓,蠶食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中怡康公布的10月冰箱市場數據顯示,海爾冰箱10月市場份額為36.3%,增幅達27.6%。而截至10月份,海爾冰箱在整體市場年累增幅下降3.9%的狀況下依然實現了逆增7.1%,年累份額為35.5%,位居行業第一的好成績。
相較于海爾等冰箱巨頭實力的持續增強,中小型企業卻相應地也遭遇著生死危機。原因主要在于實力有限,產品創新力不足,品牌意識淡薄及抗風險能力差。一旦市場出現震蕩,他們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所以,產品技術創新是冰箱企業安身立命的重要砝碼,高端智能化轉型也是中小企業脫穎而出的必經之路。如今,冰箱市場增長大潮已然退去,誰在裸泳,誰死誰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