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美的臺灣
“世界的生活家”臺灣游學之旅11月16日在昆明啟程。當日上午我們在生活家地板昆明的旗艦展廳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啟程沙龍。

生活家地板總經理戰略事務助理詹宏,分享了“世界的生活家”項目發起的初衷和走過的歷程。在2017年,生活家地板聯合新浪家居發起了“世界的生活家”設計文化交流活動,聯合各國使領館,邀請全球的設計師、藝術家、生活美學家等,解讀當代多元的設計文化和生活形態。目前已和意大利、澳大利亞、荷蘭、德國、丹麥各國使領館,在米蘭、北京、深圳、合肥、鄭州、貴陽等城市落地進行交流互動。在把各國的設計理念和生活文化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設計師們走出去親身體驗全球不同的生活,便有了“世界的生活家”游學系列。在結束不久的新加坡、吉隆坡游學中,我們帶設計師去感受何為真正的宜居城市。而此次臺灣游學,詹宏希望在8天的時間里,設計師們能用心體會臺灣的脈脈溫情里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美好關系”。

(生活家地板總經理戰略事務助理詹宏)
云南生活家地板總經理吳學龍亦談到組織此次臺灣游學的原因,他已經去過臺灣多次,此次游學他再次踏上臺灣這片熟悉的土地。在他看來,臺灣是一個很舒服的地方,很適合慢下來享受生活。他希望帶設計師們體驗臺灣的“小日子”生活美學,偶爾停下來思考,然后更好地出發。

(云南生活家地板總經理吳學龍)
設計師們參與此次臺灣游學
除了希望豐富經歷提升自我之外
還有一些非常可愛的原因:
“我想聽嗲嗲的臺灣腔~”
“我想偶遇周杰倫”
“我想見到彭佳慧,我們名字就差一個字”
“我想去夜市把好吃的都嘗遍”
“我想在臺灣看一場云門舞集的演出”
…….
(真的沒有人想見見志玲姐姐嗎?)
新周刊在《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特輯中列出了“你必須體驗的臺灣101件事”,其實何必看指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美的臺灣。帶著這樣的期待,我們在16日晚上抵達了臺北。

朱銘美術館,藝術即修行
在11月的臺北,我們終于知道為什么有首歌叫——《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一早出發驅車前往位于新北市的朱銘美術館。大巴沿著山路盤旋,溫暖濕潤的東北季風吹拂著北臺灣,雪白的浪花不停沖刷著海岸,翠綠的群山煙霧彌漫。漸漸地下起雨來。感覺時間慢下來了,心也平靜下來了。

駛過長長的一段狹窄的山路,我們被潤濕的綠包裹著。突見一片開闊之地。朱銘美術館便在眼前。
朱銘是國際著名的雕塑家,出生于臺灣苗栗,代表作品有《太極系列》《人間系列間》《鄉土系列》等。八十多歲高齡的他依然在創作。這次我們很幸運趕上了他最新作品展《芭蕾》的展出,以及展現人與動物關系的館藏特展《有藝思動物園》。





占地11公頃的朱銘美術館可以說是朱銘最大的一件作品,景觀、建筑、水電工程甚至包括植栽都是他親自設計。朱銘美術館原本是存放他個人作品的地方,后來他把兩千多件作品集收藏捐獻給基金會,建成美術館向公眾開放,傳播藝術的種子。所以朱銘美術館特別注重藝術教育性,館內多個區域都設置了針對兒童的互動體驗區,啟發孩子們對藝術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美術館除了室內展覽空間,還有巨大的戶外園區。公共園區的作品大部分都極具互動性,游客便也成為朱銘作品的一部分,在自然之中,在天空和山海之間和藝術對話。
雨一直下,打著傘在雨中觀看朱銘的作品展《太極》,仿佛和這作品一樣融入了天地間,感受來自華夏靈山道海深處的元氣。


水月道場,法無常相至善至美
臺北北投農禪寺改建
建筑師姚仁喜問圣嚴法師想要建什么樣的寺廟
法師答,曾在“定中”見過 但禪不可言
姚仁喜再問
法師最終道出六個字
空中花 水中月
于是便有了跳脫傳統束縛的水月道場
無斗栱飛檐,也不見琉璃朱柱香火繚繞
樸素的清水混凝土盒子和一方靜靜的水面
當陽光透過鏤空的經文進入室內
當大殿倒影在水面遙相呼應
佛法在這一刻已無需多言
姚仁喜的設計正應和了佛法的要義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道場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我們做導覽,許多義工以這樣的方式傳揚佛法,水月道場成為臺北的景觀性寺廟。這里不僅是信徒們禮佛的地方,也成為了臺北市民休閑放松之地,游客到臺北要打卡的景點之一。這或許就是圣嚴法師和姚仁喜設計一個如此現代的道場的原因——讓佛法走進日常。弘法需以當代的方式,而設計也應呈現當代的面貌。


朱銘美術館和法鼓山農禪寺,一個是藝術的感染,一個是精神的洗禮。設計解決問題,藝術升華生活,信仰滋養靈魂,當設計、藝術遇到信仰,便有了震撼心靈的力量。
明天我們將前往臺中,參觀兩個大師之作——安藤忠雄在臺灣的第一個建筑亞洲現代美術館,伊東豐雄的代表作臺中歌劇院。一個內斂,一個張揚,展現出兩位設計大師鮮明的個人風格。創造自己的設計語言,是成為大師的必經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這是游學的意義之一吧。期待與兩位大師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