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的典故
歷史上關于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紅木家具,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
黃花梨有束腰三彎腿如意云紋榻
我們知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后,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他對身邊的事,尤其經過五代十國以后,五代十國我們知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不停地換君主。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種擔心。這個榻呢,顯然是用來睡覺的。
跟榻相關的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叫“下榻”。就是出差,說您在哪兒下榻呀?榻是睡覺的,床也是睡覺的,可是睡覺卻說“上床”,那么,它為什么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這就有個歷史故事了。東漢有一個名臣陳蕃,他性情耿直,是一個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歡結交有氣節的人,他專門設專榻。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愛怎么著怎么著了,我看上的人,我就專門有一個榻。
他這榻平時是掛在墻上的。一來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歡,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這個榻從墻上拿下來,讓你睡覺,所以叫“下榻”。如果當時他要掛一床在墻上,那就叫“下床”了。所以,“下榻”是這么來的,是非常古的一個詞。
八仙桌的傳說
八仙桌的起源已經無從追究,但是,民間有很多關于八仙桌的美好傳說。八仙桌,凝聚了很多文化;八仙桌,造福了炎黃子孫;八仙桌,閃耀著五千年文化。
相傳,以前布依人家辦喜事,沒有桌子,吃飯時只能用木頭或石板擺在外面吃,大熱天,曬得滿頭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濕。
紅木家具,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
一天,有一家娶媳婦,中午擺飯時太陽變得火熱起來,蹲在地上吃飯的親戚朋友們個個被曬得滿頭大汗,但剛擺了兩輪,天上烏云滾滾,下起瓢潑大雨來,地上的飯菜被雨淋得吃不成。大雨剛過,來了一幫人,自稱是這家遠方親戚,一人騎驢,一人拄拐共八人,見地上的飯菜被雨淋得吃不成,來吃酒的親戚們也被淋得不成樣子,便問主人家,為何不擺在屋里吃,主人說,石板太重,不便搬動,木頭在屋里又順不轉,只能在外面將就些。幾位遠方的“親戚”問明原由后,一合計,決定為好客的布依人家創造一個好的辦酒環境,讓親戚們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里吃飯,不遭日曬雨淋。
于是,幾位“親戚”叫主人把地下的飯菜收進灶房,又叫親戚們把淋濕的衣服換掉,暫時不要到堂屋來。
等親戚們換好干衣服再來到堂屋時,只見幾位遠方來的“親戚”已在堂屋擺上了一大排整齊的木方桌,四周還放上木條凳,請親戚們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飯。主人見狀后,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只是一個勁地請幾位“親戚”到加神腳的那一張桌坐下吃飯,嘴里不停地念:“我的天哪,你們真是神仙哪!
”嘴里念著,手邊擺酒菜,等將酒菜擺齊后,幾位“親戚”突然不見了。這時所有的親戚都感到奇怪,說他們可能就是仙人,有心來幫我們布依人家辦好事的。據說這幾位“親戚”確實是天上的張果老、鐵拐李等八位仙人。
后來布依人家就稱這種桌子叫“八仙桌”,凡是辦酒或親戚朋友來,都用這種桌子擺飯吃酒。為了紀念八仙的功德,平時有好酒、好吃的東西,布依人家都要擺在家神腳的八仙桌上,表示對八仙的祭祀。
太師椅的故事
在中國古典家具中,有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別,這就是“太師椅”。太師椅興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書、名人筆記以及現今流行的幾部有影響的辭書中均有記載和描述。到底什么樣的椅子才叫太師椅?太師椅的名稱又從何而來呢?
有關太師椅名稱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張端義的《貴耳集》。書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紅木家具,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
紅木靈芝紋嵌大理石大太師椅
文中提到的秦師垣,即當時任太師的大奸臣秦檜。這段記載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秦檜坐在那里一仰頭,無意中頭巾墜落,當時有個官員叫吳淵,很有眼力見兒,喜歡拍馬屁,趕緊把頭巾撿起來給秦檜戴上。隨后便命人制做了一種荷葉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檜等人的椅圈上。
太師椅由此產生,太師椅這一名稱也由此傳開。這段文字除了告訴我們太師椅的名稱由來以外,還清楚地說明,當時的太師椅就是帶有荷葉托首的圈椅。這種拖首的功用類似于現代汽車、飛機靠背椅上的頭枕。一個大奸臣,一個馬屁精,無意中為中國家具史留下了一筆遺產。
有趣的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檜與太師椅的種種瓜葛,并將帶有荷葉托首的交椅明確稱為“荷葉交椅”、“太師交椅”,為張瑞義的說法提供一個佐證。
明代時,“太師椅”之名仍很流行。到清代,就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這種椅子多用獅子紋作裝飾,稱其為太師椅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