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籌備,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于近日申請成功。據了解,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目前有7個展館、50多個主題展,共陳列展品上萬件。“把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與藝術通過博物館保存下來、弘揚出去,讓人們發現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創始人王文旺向記者講述了一年多的申請民營木作博物館之路。

展館內景
□□本報記者 裴秋菊
申博之路 緣于對老物件的癡迷
王文旺出生在“木都之鄉”河北武邑,當時他所在的村子以做木匠活兒聞名,家家戶戶都有獨立的木工坊。王文旺從小耳濡目染,對木匠活兒產生了強烈興趣。1988年,18歲的王文旺來到北京,在一家家具倉庫從事家具修復工作。憑借多年的打拼,1992年,王文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古典家具修復工作。
隨著業務越做越大,王文旺也開始古家具收藏事業。“從家具、古建修復到收藏,老物件的流失和遺忘讓我很痛心。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它、保護它成為我的使命。”王文旺坦言。
2005年左右,王文旺逐漸縮減了生意規模,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文物研究上,開始查閱大量書籍和文獻資料,研究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隨著研究的深入,王文旺意識到保護這些老物件迫在眉睫。于是,他全身心投入老物件的研究整理中,曾一度停止了生意。
王文旺的行為讓身邊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了家人的埋怨:“這樣下去,之前積累的家底遲早會被敗光。”這種只投入沒回報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原來積累的資金慢慢捉襟見肘,但遇到好的老物件,王文旺還是不惜賣掉自己的一些藏品收購。“好幾次到了月底工人工資還沒著落,跟隨我多年的老員工也委婉擺出辭職。在外人看來,我做這些事情很傻,這些東西不能賣錢,還花這么大的投入來做。”那段日子對王文旺來說很艱難,“無論再苦再難,我都要堅持下去。我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木作博物館,把老祖宗的偉大發明創造展示于眾,讓更多人知道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堅實的基礎 申請博物館水到渠成
隨著研究的深入,王文旺開始把展品分門別類展示出來,進行系列研究,從開始的毫無頭緒到最終形成一個體系,王文旺付出的努力不可想象:他把自己關在書房中一整天,從大量書籍中尋找古人的生活軌跡,并總結出其中的道理。“當一個系列被我徹底研究透徹,完美地展示在我眼前時,這種快樂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王文旺回憶。
由于有些老物件被拆分得七零八落,有些被破壞。王文旺將那些被當做垃圾的老物件搶救回來,經過自己的仔細修復,還原老物件原有的面貌,并發掘其隱藏在背后的文化故事。

展覽中的展品
經過近10年的積累,王文旺整理出數十個系列展品,包括古代榫卯結構的實物展示,明清以來的各類漆器,甚至還有不同地區的兒童車,各行各業的工具行頭……王文旺帶著這些展品參加了全國各地的展覽,每到一個城市,他的展位都會吸引眾多參觀者。面對這樣一個精心的主題策劃和專業的介紹,很多參觀者難以相信靠王文旺一己之力能做出如此完美、系統的展示。
隨著展覽不斷走出北京,王文旺的展品逐漸被大眾所知,國家級博物館都對王文旺收藏的老物件產生了興趣。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些快要絕跡的老物件和背后的文化傳承,王文旺走上了申請博物館之路。“館內藏品和設施是我多年的心血,我的藏品已足夠豐富。通過1年的準備,今年1月12日,我向主管部門遞交了材料。”經過3個多月的等待,王文旺接到了市領導及專家來展廳實地考察的消息。
“展品繁多、種類齊全、整體規范,同意王文旺成立博物館……”專家的評價讓王文旺懸著的心終于落地,接下來便是專家的層層論證,王文旺也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一個月。“接到市文物局批文后,再去市民政局注冊,正式成立博物館。每走一個程序就像是闖關。”7月初,王文旺終于等來好消息:審核通過,可以領執照了。“直到這一刻,我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博物館的館名由文物界專家、95歲高齡的謝辰生題字,這是對我們的認可與肯定。”王文旺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實現自身價值 探索新商業模式
申博成功讓王文旺對自己的事業更熱心,但也要面對許多民營博物館都存在的問題。當前,民營博物館面臨著諸如設備配套與社會認知度不足,策展專業性與政策支持不充分,資金來源不穩定等困難,如何讓博物館依靠自身價值正常運轉起來是王文旺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王文旺看來,民營博物館要想取得發展,要改變以藏養館的模式,讓博物館實現自身造血。他表示,作為一家以木作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希望能夠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因此,門票收入可以作為盈利手段之一。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自身造血的手段之一。把收藏品做“活”,開發文創產品是王文旺當前正在籌劃的大事。“利用好館內的老物件和老手工藝優勢,讓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和老手藝在生活中真正‘活’起來,使人們在認識文物價值的同時,也能夠買得起‘文物。’”
除了展覽外,博物館還將增加培訓業務。“我們將增設教學廳、互動廳與手工工作室,通過老木匠一對一的指導教學,對木工愛好者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傳統手工藝,領略傳統工匠的精神。”王文旺說。
在王文旺看來,博物館的運營不應該局限于國內的展覽、培訓、開發文創產品,還要積極走出國門。目前,王文旺積極尋求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讓博物館更好地運轉起來,以便承載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