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轉眼已經過去十年,從08年到18年,不光國人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電業也產生了質的轉變。這十年,既是家電業變革的十年,亦是家電網購發展的十年。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中國電子報社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家電網購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B2C家電網購市場(含移動終端)規模達2641億元,同比增長22%,是2013年上半年的5倍。在家電整體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線上市場在這些年依然保持著強勁勢頭,成了帶動整體市場前進的主動力。
而之所以能有現今家電網購的蓬勃發展,還要歸結于2008年的電商新秀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決心做起家電業務。雖然當時這一決定不被業界看好,甚至被斷言不會成功,但事實證明,家電網購這一模式受到了行業和消費者的認可,并在2012年的“815”迎來爆發式增長。家電網購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京東以60.5%的市場占比再次撐起家電網購市場“一極兩強”的格局,這已經是自2015年以來,京東連續第四年以超六成的份額領跑市場。

回想十年前,家電品牌賣貨只能在線下賣場,消費者買貨也只能在線下賣場。那時的家電消費基本是品牌生產什么、賣場有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屬于比較被動的消費。因為受限于地域、信息的局限性和單向性,線下渠道無法成為品牌、消費者和市場間的連接者,生產端無法了解消費端的產品使用需求和市場飽和度,這就容易造成產量過剩和庫存問題;同樣的,產品無法解決痛點也消磨了消費動力,所以家電市場在線下渠道壟斷的大環境下屢觸天花板。
當今家電網購的出現算是終結了整個市場僅靠線下單向突圍的局面,而變成了線上線下融合下的縱深發展。首先從產品陳列方式來看,賣場時代的攤位模式局限了產品展示,所擺放的基本都是主推款,無法照顧到品牌商的全線產品,消費者的選擇也很受限。電商模式則不受場地和面積束縛,可以分品類、分功能、分價位去展示全線產品,這不僅增加了品牌商的產品曝光量,更讓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直接找到細分產品,更好的觸達目標受眾。
然后就是消費行為所產生信息和數據的反饋。不同于賣場無法系統的收集消費信息并反饋給市場,家電網購產生的數據則可以連接消費者和生產方,而京東作為家電網購首選平臺,可以記錄消費行為、分析消費喜好,無疑是家電業最大的“數據庫”。通過京東家電向行業開放數據等優勢能力,家電品牌商可依此了解市場需求,進而調整在產品研發、生產、投放等方面的舉措,最終向消費者提供能解決他們使用需求的產品。
這種在網購中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避免了實體時代的地方保護或是品牌保護問題,讓真正有實力的品牌和產品得以入市,有利促進家電產品的性能升級和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在O2O融合的大勢下,近幾年不僅是傳統品牌和產品在進行互聯網轉型,傳統渠道也在發力線上市場,正如家電網購報告中顯示的,除京東、天貓外,蘇寧也拿下了10.1%的份額,和天貓一起分食剩下的近四成市場。
與此同時,電商起家的京東卻已經大力發展線下店。就像劉強東在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所講,京東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在把實體經濟互聯網化,通過建立大量的倉儲、物流設施,以重資產模式運營自己,從完整意義上來講京東其實已經是實體企業。
特別是從家電業務來看,在3-6線鄉鎮農村市場,從2014年的京東幫服務店到現在過萬家的京東家電專賣店,京東家電的渠道下沉打通了原本阻塞著的農村市場,把配送售后和產品質量標準化,讓全國各地消費者都能買到優質平價的正品家電。這對廣大農村消費者來說,不光是家電消費習慣的改變,更讓公平消費的權利得以實現。此外,為了讓消費者感受到沉浸式家電消費體驗,主打1-2線城市的體驗店也在加速開設中。
當下,京東的重資產模式正在拉動我國1-6線家電市場的消費升級,而家電網購也成了不可復制的中國人的消費特權。今年的“815”已經開始,在家電網購十年之際,京東家電將有何表現,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