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事前,滴滴順風車一直都在強調其社交屬性,似乎社交可以為出行增加額外的用戶價值,是用戶樂意接受的,也是順風車的產品吸引力所在。
滴滴順風車的負責人曾經表示:“過去你每天在路上兩個小時,對于你的人生來說是消耗,但現在通過順風車你可以認識比較靠譜的人,獲得好的社交體驗,它就變成了一種收益。這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一個場景,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黃潔莉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這樣的產品邏輯其實并不鮮見,產品經理會認為,在產品的核心價值之外,再增加一些附加價值,那么對用戶而言就是增量價值,就必然會成為差異化的產品和有競爭優勢的產品。
但滴滴順風車的案例說明,這樣的邏輯并不正確。在家電業,釘科技也經常看到類似的產品邏輯,而企業往往樂在其中。
比如,在冰箱上可以追劇、社交,在煙機上可以看視頻、聽歌……這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功能,卻成為一些家電產品所謂的差異化亮點。
不否認,人的需求雖然是多元的,但在某個具體的生活工作場景中,人的需求又是極其明確的。因此,不能用總體多元的需求來套用具體的場景,并以此為依據去開發產品。
舉例來說,雖然人們都有社交的需求,但大部分乘客并不想通過順風車玩社交,而是會通過QQ、微信、陌陌等社交App或者酒吧、夜店等社交場所去交朋友。社交功能會沖淡出行這個核心功能,甚至威脅出行核心功能的順利實現。
在釘科技看來,家電業應該從滴滴順風車的案例中吸取教訓,在產品開發和營銷推廣時,還是要聚焦用戶核心需求,超預期破解用戶的核心痛點,而不是模糊了焦點。
實際上,目前的家電產品,在核心功能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彩電的顯示技術,冰箱的保鮮技術,空調的空氣調節技術……用戶在看電視以及使用冰箱和空調時,目的性非常明確,突出核心功能之外的功能,未必會博得用戶的喜歡。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產品的功能融合,而是提醒家電企業要仔細分析產品的使用場景,不分具體場景的功能融合,必然淡化了產品的核心價值,更無法為用戶帶來增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