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個最重要的時代可能要開始了,那就是IoT——萬物互聯。互聯網不僅僅是人和人連起來,也不僅僅是手機之間的連接,而是互聯網能夠把今天我們所有能看到、能想到、能碰到的各種各樣的設備都可以連接起來。”360董事長周鴻祎在2014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上提到稱。
距離周鴻祎的“萬物互聯”概念已經過去近4年時間,在這4年的時間里,確實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物理性產品,借助互聯網的產品/技術做成新的物聯網產品,這里面最常見的當屬于家居型產品,比如電視機、冰箱、空調、電燈等。
家居之所以被企業所青睞,其原因在于:
1)家居產品的需求量大,消費者總歸需要買的,廠家就容易賣;2)市場混亂,沒有絕對領先企業,任何“新人”都有機會;3)市場痛點多,消費者有品質升級需求;
4)售價不低,廠家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在諸多因素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智能家居市場。而智能門鎖也是隨著“萬物互聯”的熱度而逐漸興起。
2015年之前,全國智能門鎖的產、銷量規模才200萬套不到,2017年,全國智能門鎖產、銷規模達到了830萬套,是幾年前的五倍以上,2018年上半年智能門鎖的訂單數甚至超過了去年全年,數據顯示,智能門鎖市場規模近100億。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智能門鎖很是有些魚龍混雜,開鎖方式上,有指紋解鎖、密碼開鎖、App開鎖、磁卡開鎖、指靜脈開鎖、人臉識別開鎖、虹膜識別刷眼開鎖、掌紋識別開鎖,其中最常見的是指紋開鎖、密碼開鎖、App開鎖這幾種;網絡連接方式上,有的是不聯網,有的是藍牙、WiFi連接;產品售價上從1500元——10000元不等,其中最常見的是1500——3000元左右。
其中,最為混亂的還是琳瑯滿目的品牌,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18年6月底,我國智能門鎖品牌已經超過3500家,比如聯想、海爾、360、美的、TCL、樂橙(大華旗下)、螢石(海康威視旗下)、三星、聯想、中興、京造(京東旗下)、歐瑞博等,有一些是傳統門鎖品牌,有一些本身就是安防企業,也有互聯網公司的。智能門鎖市場的熱度頗有當初千團大戰、O2O、智能硬件之風,當行業稍有“風口”的苗頭,一大波企業便迅速進入該市場。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一窩蜂似的”廠家涌入,固然能夠大幅度提升對智能門鎖的普及度,但更大程度上卻造成了消費者的混亂。
一方面,消費者對智能門鎖的認知能力有限,其并不了解各種智能門鎖的區別,基本上各家都會在宣傳策略上提到安全、方便、智能等關鍵詞,但要消費者了解智能門鎖的特色、優勢等,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過多的品牌也會讓消費者陷入選擇恐懼癥,畢竟是一件1500元——3000元的產品,即使有價格更低的產品,但門鎖涉及到消費者的家庭安全問題,消費者在購買選擇上會更加謹慎,一下子來數千家智能門鎖品牌,讓消費者如何選擇呢?
還有就是消費者本身并未用過智能門鎖,其自身對于智能門鎖的安全性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懷疑,人們在接受涉及到安全上對新興事物程度非常低,大多數人都會采取謹慎保守的態度,更換門鎖本身并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有些門本身也未考慮到智能門鎖的安裝問題,門鎖與門的匹配也是一大因素,難道為了換鎖,還得去換個門么,這也太復雜了。
當然,從安全和便捷性來看,智能門鎖肯定是要超過傳統門鎖的,想必不少人都曾有過這種經歷:穿著單薄的衣衫出去倒垃圾,不小心把門關上了進不去,一個人在門外凍得瑟瑟發抖。
另外,丟鑰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鑰匙丟了進不去家門,而鑰匙萬一被別人撿到的話,很有可能被壞人利用。
而智能門鎖則無需擔心這些問題,密碼、指紋等方式都可以開鎖,消費者出門的時候,也會少帶一件必備品,手機已經“消滅”了錢包、公交卡等工具,鑰匙顯然也是在“消滅”對象之中。
門鎖本身也應該更新換代,而當前流行的智能門鎖恰恰就是傳統門鎖的升級版,只不過,其在價格等方面會比傳統門鎖貴不少,可最核心的地方在于,門鎖本身就充當家庭安全的“守護神”,在門鎖安全問題上提升預算,本質上也是為了保障家庭財產安全的,這方面的預算只要不是特別高,都是值得的。
智能門鎖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入局者太多,讓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該選哪個品牌,其本身對門鎖的品牌知道的就不多,現在又是聯想、海爾、360、美的、TCL、樂橙等各種,多的背面,就是復雜,而復雜很容易讓消費者就此退卻,畢竟傳統門鎖的“痛點”還未到急需即可馬上解決的地步。
建議智能門鎖廠商們除了在推薦“安全、方便、智能”等關鍵詞外,應該更大程度地提升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否則,就算智能門鎖市場再大,但在3500多家廠商的競爭之下,會有很多企業“陪跑”,真正賺錢的只是少數幾家企業。市場雖然夠大,前景也很美好,但競爭者一多起來,就容易成“漿糊”,就跟當初的“千團大戰”一樣,最終跑路、服務不佳的公司占了大多數,行業口碑各種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