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
它因莫高窟的巍峨雄麗而流傳于世,
更因飛天壁畫的溫柔繾綣而令人向往;
敦煌,一場千年未醒的酣夢,
因為一個名字——“M+”而重新喚醒大眾感官,
又因為一次設計改造而重新掀開新的一頁。
2018年,是中國設計史上的重要一年,那一年,由紅星美凱龍與新浪家居聯合主辦的“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在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的推動下,首次開啟敦煌人文美學朝圣之旅——攜手中國設計夢之隊,深入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為敦煌石窟的公共空間進行公益改造。
- 9月11日,在設計大咖云集的 “設計師之夜”上,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公布了與敦煌研究院一起新建“敦煌石窟之榆林第44窟”計劃;
-11月10日,在M+大賽中層層篩選組成的五支“夢之隊”從全國各地啟程,陸續抵達敦煌榆林,開展為期6天的考察學習,M+敦煌榆林44窟駐地考察之旅正式拉開序幕;
-12月3日,經過“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年度頒獎盛典”現場的激烈角逐,神“設”手戰隊、“梁”師益友戰隊、造煌者戰隊拔得頭籌,贏得敦煌榆林44窟三大改造空間改造權;

(點擊圖片查看2018年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回顧:http://jiaju.sina.com.cn/zt/mdh/)
2019年,是讓設計夢想照進現實,圓夢千年敦煌的新一年,這一年,敦煌石窟之“榆林44窟新建計劃”三大改造空間最終落成,而同時炳靈石窟改造施工也提上了日程。
-1月6日,“梁”師益友戰隊設計師楊洋、神“設”手戰隊設計師董波、造煌者戰隊設計師廖志強作為三支獲勝戰隊代表,分別帶著各自隊伍的改造方案,再次前往敦煌展開了實地溝通交底工作;
-3月初,“榆林44窟“三大改造空間全面動工,夢之隊獲勝戰隊日以繼夜描繪在圖紙上的美好生活正在榆林窟一步步實現中;
10月27日,敦煌“榆林44窟”三大改造空間項目正式建成驗收,夢之隊代表設計師在一夜之間陸續趕回敦煌,這一趟“回家之旅”讓設計師共同見證了一份令敦煌滿意的答卷。

(點擊圖片查看2019年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回顧:http://sh.jiaju.sina.com.cn/zt/mplus2019/ )
PART 1
發起:重拾敦煌情懷
@又見敦煌劇院

由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ADCC生活藝術學院以及紅星美凱龍聯合發起的敦煌人文設計周·在場演講×敦煌,旨在用人文、美學、藝術、設計跨界思維重新打開敦煌,用未來的眼光回看敦煌歷史,連接敦煌,為敦煌的生長貢獻當代力量,作為敦煌人文美學鑒賞的發起者,他們對于重拾敦煌文化有著難舍的初心。

王三吉 敦煌市政協副主席
“作為中國文化的自信高地,世界聞名的對話高地,多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匯聚交融高地,敦煌本身就是一座集智慧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于一體的創意設計之都。”

趙寂蕙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分支機構管理辦公室主任,ADCC創始秘書長
“在這樣一個人類信仰與宇宙共振的巨大能量場——敦煌,我們想借藝術的力量致敬人文,也想借設計的力量敬天愛人抵達我們自己。”

宋丹 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策展人,紅星美凱龍企劃管理中心副總經理
“家居在中國古代里面一直以來承載著功用性,也承載著審美性,我們用它獲得物質上的幸福,也用它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就沉淀在現在,沉淀在敦煌的此時此刻。只有來過敦煌,才會發現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而生活不僅僅是詩和遠方,還有沙發和床。”

董書兵 雕塑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
分享主題:《現場——公共藝術創作實踐》
“當看到兩幅敦煌巨型壁畫的時候你會為之震撼。因為單純是用線性進行塑造,使以淡彩就能夠將這個世界表現的如此之豐富,這不是西方繪畫所能做得到的,這恰恰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董書兵雕塑作品:《大地之子》《無界》
PART 2
解構:為敦煌而設計
@又見敦煌劇院

“又見敦煌”劇場內,一片黑暗之中是一束束的追光燈,而追光燈下站著的,就是2018、2019年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的優秀設計師,雖然這些設計師來自不同屆、不同隊,但在對于敦煌的演講解讀中,他們都不約而同地以千年敦煌文化作為基因庫,從對敦煌人文美學的繼承作為切入點,融會自己對于“設計”一詞的理解與構思。

潘悅:
“敦煌,如果說相遇是你最喜歡的事情,那么我們相遇,相遇在最好的年華里;敦煌,如果說相愛是最值得驕傲的事情,那么請接受我,在最需要你的時光里;敦煌,如果說你想遺忘我,那么請你遺忘我,遺忘在我為你寫的詩句里”

張天:
“去西方的博物館,如果不懂《圣經》的話,就會看不懂油畫里講的故事,同樣,來到敦煌,如果不懂佛經的話,也會看不懂敦煌石窟里每幅畫講的含義。”
“遇見更精彩的人生就是要去不斷地挑戰自己和告別習慣的思維方式,告別習慣的身份,告別習慣的位置,不斷地迭代自己。”

陳熠:
“1979年中國產生了一部優秀的國產動畫片《哪吒》,40年之后,2019年又有一部關于《哪吒》的動畫片,兩個時期,經過40年的狀態,雖然表達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是以不同人對色彩,歷史,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科技上的應用,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我們敬仰這塊土地,但是所有表達的方式要用當代的語言和語境去表達內心的狀態,作為中國的設計師應該要更多的去思考東方精神之髓是什么?帶著這種信仰做更好的設計和鋪墊。”

黎易來:
“敦煌既有中華大氣寬容的天朝風采,同時又愿意接受與眾不同的異域文化風采,就像我生活的上海,既有中國古代文化傳承下來的內在思想精神,但是處事之道卻又是受西方的契約精神和實用主義的影響。看起來雖然不同,但是在實際發展中卻是有著相同的模樣和理念。

袁世賢:
“依山而進,蹊徑另辟,我們的設計用空間場域調動人的行為,視角轉輾騰挪。在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絕美風景。 無論視覺收或放,都希望人在自然里。”
“一草一木,春榮秋枯。席地而坐,蒲扇起風。 靜,也是敬。逢,也是奉。敬畏自然,逢友茶奉。風風相融,人人聚攏”。

王帥:
“其實設計師與千年前的畫匠有什么區別呢?設計師也是在石窟這樣一個方塊內完成了自己的繪畫,只不過千年前的畫師是用二維方式,而設計師是用三維的方式。”
“我們是在尋找敦煌的DNA嗎?其實不是,因為敦煌的DNA早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融入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

鴻飛:
“在我的定義當中,妄想需要與真心轉換。什么是妄想?妄想是在確定一個因素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而真心就是在一瞬間所產生出來的產物。”

文超:
“在敦煌榆林44窟的改造項目中,人,空間,環境以及文化串聯在了一起。環境孕育了人,人改變了環境,人又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個性,而個性影響了空間。”
“我設計的空間只為實用,不為旁動,意境實用大于所有的表象,大于所有的技法。”
PART 3
驗收:讓千年敦煌照進現實
@榆林44窟

M+設計師團隊驅車兩個小時從敦煌市區一路前往榆林窟參觀,并親自驗收已經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榆林窟改造空間,在他們歷時兩年,方案推翻十幾稿,參與上百通電話會議最終呈現的空間實景面前,每個人都回憶起當時的努力。




敦煌之榆林窟
=驗收環節=
一號改造空間
改造團隊:“梁”師益友(梁志天戰隊)
驗收設計師:文超、劉柏君


驗收成果:
·斷崖為墻,洞窟為窗,棧道為梯。設計師們將木質與水泥的樓梯形成一個整體的關聯,使得原有的洞窟關系被演化成了門窗以及書柜的形式。
·原有的天空,也就是屋頂的裝飾,以原有的鑿井關系做了再度深化設計,整個一層空間最終呈現出一個平躺和自由的關系。
·原來石窟的形態被分成若干個窗洞、門洞以及書柜的形式,通過這樣的一個分割,形成了比較有意思的光影效果,這些光影效果最后會帶給使用者很多的驚喜。
二號改造空間
改造團隊:神“設”手(何宗憲戰隊)
驗收設計師:潘悅


驗收成果:
·融入當地地形及建筑元素,一樓和二樓都可以很好地采光。設計師利用了空間的自然光和燈光來優化空間層次,室內完全看不到隔斷,是一個很開放的空間。
三號改造空間
改造團隊:造煌者(陳德堅戰隊)


驗收成果:
為保持原有建筑的對稱性,同時加入當代的元素符合當下的設計,在時代背景下再去做所有故事和文化的展陳方式,結合更新、更數字化的展示手法。
這次敦煌榆林44窟驗收集結了來自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的大咖評審及導師代表陳耀光、以及兩屆M+參賽設計師代表文超、潘悅、王帥、陳熠、袁世賢、張天、黎易來、鴻飛,一同參觀榆林44窟三個改造空間。
作為2018M+大賽評審,2019M+大賽夢之隊導師及評審的陳耀光更是盛贊榆林44窟是“敦煌的一個全新的當代的石窟”,讓他最感動的是設計師們把陽光照進窗子后的光影移動,以及窗戶、門框的形式、包括物品儲存量的研究完美落地到了敦煌,這是最適合敦煌的當代空間設計 。


在場設計師也與親歷榆林44窟一號改造空間的文超、劉柏君交流了設計創意與心得,文超分享了一號空間歷經糾結的改造經歷,包括在文物單位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種局限,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場的落成效果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在文超看來,敦煌榆林44窟新建計劃是今年他做的最有意義和最大收獲的一件事。

對于二號改造空間,設計師評價頗高,尤其是采光部分的處理,讓整個空間的舒適感大大提升,這樣的設計是充分考慮了敦煌榆林的光照與地勢條件之后的結果,也展現出了設計師對于在地化設計的充分理解。

敦煌榆林44窟至此正式落成并交付使用
M+寶藏設計師們運用現代化的解讀方式
將敦煌的人文之美在歷史長河中無形延續
但這并不是結束
敦煌奇遇之旅仍在一直前行
明年,M+中國高端室內設計大賽
我們在炳靈石窟落成典禮上
與大美敦煌繼續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