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國新型顯示產業2018年營收構成看,顯示器件(面板)占比75%。 ]
中國液晶面板產能已問鼎全球、柔性AMOLED面板產能也直追韓企,但是材料和設備仍然是“阿喀琉斯之踵”。國家工信部最近聚焦“一塊屏”,推動顯示面板行業上下游協同創新,欲打破材料和設備的瓶頸,更好掌握顯示產業鏈的話語權。
清華大學教授、平板顯示行業專家張百哲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工信部電子信息司今年以來多次召集顯示器制造企業和上游材料企業開會討論,為出臺相關政策做準備。他認為,國內龍頭面板廠應吸取三星等的經驗,支持和反哺上游產業。
事實上,在京東方、TCL華星等面板企業的帶動下,中國大陸面板上游的發光材料、柔性材料、檢測設備、模組設備等配套企業不斷突圍。這將是中國從“面板大國”向“面板強國”轉型的關鍵。
上游產值僅占25%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上周在合肥舉辦的“首屆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表示,在顯示面板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中國上游材料及裝備等配套產業實力也逐步增強,玻璃基板、液晶、偏光片等關鍵材料逐步實現量產并開始規模化應用,產業鏈協同發展趨勢更為明顯。
喬躍山還提出建議,支持優勢面板企業與配套企業協同創新,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提高關鍵材料與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及供給能力,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在《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的報告中介紹說,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面板生產基地,從2018年全球新型顯示產業營收分布看,中國大陸占比27.4%,僅次于韓國(36.6%),而領先于中國臺灣(25.7%)和日本(10.3%)。
光是京東方、TCL華星、富士康已建成的4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就合計投資2000億元,規模年產能5000萬平方米;京東方、TCL華星、維信諾、天馬、和輝光電、柔宇已建成的7條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就合計投資2200億元,規劃年產能800萬平方米。
上游配套迎來發展機遇。從中國新型顯示產業2018年營收構成看,顯示器件(面板)占比75%;上游材料占比23%,上游裝備占比2%。目前,新型顯示上游材料國產化率為48%,覆蓋玻璃基板、靶材、偏光片、掩膜版、驅動芯片、OLED發光材料等;新型顯示設備國產化率為10%,覆蓋曝光機、涂膠機、蒸鍍機、清洗設備、檢測設備等。
產業鏈上游持續跟進。比如,今年1月15日,合肥清溢光電“8.5代及以下高精度掩模版”項目奠基,項目總投資10億元,計劃年產能1250萬片LTPS和AMOLED用掩膜版。4月1日,皖維集團年產700萬平方米偏光片項目開工,項目投資3.5億元,預計將于2020年建成。
今年5月28日,四川阿格瑞OLED新材料項目一期封頂,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將建成年產30噸OLED高純材料的生產基地;6月18日,蚌埠中光電公司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成功點火,項目總投資25億元,計劃年產能為150萬片TFT-LCD玻璃基板。
2019年8月,國家頒布《促進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實施意見》指出,推動信息技術產業邁向中高端,支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在今年2月國家發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之后,上海、廣東、安徽、四川相繼發布落地措施,其中廣東將推進打造新型顯示“材料—面板—模組—整機”縱向產業鏈。
劉文強說,目前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產業鏈配套能力薄弱、生態體系不健全。建議縱向打通材料、設備、零組件到終端的供應鏈,鼓勵以面板企業為龍頭,采用市場化手段帶動上游企業發展,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中外企業體量差距大
CINNO Research首席分析師周華今年8月30日在2019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作《中國OLED產業設備與材料國產化趨勢》報告時說,從OLED設備供應商的分布看,韓國和日本企業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按17大類OLED設備的營收來分,國內設備商覆蓋的區域大概只有39%。這意味著,投資400億建一座6代OLED工廠,有60%左右、約240億的市場跟國內設備廠無關,是國外設備廠的生意。
國內6代及以上OLED產線,2016年開始建設的項目國產化設備滲透率只有2.5%,發展到目前達到18%的國產化設備滲透率。周華說,在OLED的國產化設備中,模組檢測設備已占約50%份額,貼合等設備份額約20%,但是蒸鍍設備、曝光設備的國產化基本還是零。
OLED面板生產材料有132種,關鍵材料包括光刻膠、用于柔性襯底的PI(聚酰亞胺)、蒸鍍材料等,美國UDC、德國默克、韓國斗山、韓國德山等是主要供應商。默克集團中國區總裁安高博透露,默克高性能材料業務,中國地區在今年和過去幾年都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中國面板制造商推動。而國內的材料公司才剛剛進入這個市場。
目前,國內OLED設備、材料相關上市公司的營收規模仍然較小。從上市公司看,做柔性襯底PI的新綸科技(002341.SZ)今年前三季營收24.4億元,其常州三期項目2018年四季度投產,折疊手機蓋板、保護膜等已與客戶進行產品測試。做發光材料的萬潤股份(002643.SZ)今年前三季營收為19.4億元,不斷擴大液晶材料市場占有率,同時其OLED成品材料已在下游廠商進行放量驗證。
做設備的大族激光(002008.SZ)今年前三季營收為69億元,上半年在顯示面板行業實現收入約3.16億元,同比增長約7.5%。精測電子(300567.SZ)今年前三季營收14億元,產品包括信號檢測系統、OLED調測系統、AOI光學檢測系統和平板顯示自動化設備,其OLED調測系統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48億元,同比增長351.99%。
做模組設備的勁拓股份(300400.SZ)今年前三季營收3.79億元,OLED柔性屏幕3D貼合設備取得突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進口替代,但由于新產品驗收周期較長,導致其營收同比有所下降。聯得裝備(300545.SZ)今年前三季營收4.9億元,主要產品包括綁定設備、貼合設備、偏貼設備、檢測設備、大尺寸TV整線設備等。正業科技(300410.SZ)發力液晶模組智能檢測及自動化業務,并加大力度開發OLED后端生產線,今年前三季營收約9億元。華興源創(688001.SH)今年前三季營收約8億元,自動化的整體檢測設備取得較大突破。
周華說,國內平板顯示設備上市企業,精測電子、勁拓股份、聯得裝備、正業科技、華興源創等主要做檢測設備,大族激光做激光設備。它們從2016年到2018年,年營收普遍從3億~5億元,成長到10億元規模,有兩家同類的韓國企業的年收入在40億元左右,相比之下國內上市公司有大約4倍的差距。而該領域全球領先企業的年產值在百億左右。國內設備供應商相對于全球大的先進設備商都太小。規模小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研發和市場能力,但規模小也意味著想象空間比較大。
下游反哺構建生態
相比而言,京東方(BOE)、TCL華星光電的年營收規模已經在朝千億邁進。未來在與韓國、日本企業的較量中,中國平板顯示產業要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力,必須加快完善上游配套環節,因此中國大陸的面板龍頭正從下游“反哺”,扶植上游材料和設備廠商,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
京東方集團董事長陳炎順在11月26日的京東方全球創新伙伴大會上演講時透露,為了迎接物聯網時代,BOE智慧系統創新中心搭建了五個平臺,其中之一便是新型材料與裝備產業轉化平臺。
TCL集團CTO、華星光電首席科學家閆曉林認為,印刷、柔性、可卷繞等技術的發展,將成為推動未來顯示產業、產品、應用、生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材料技術是印刷顯示的核心競爭力。因此,TCL華星光電已在廣州設立了聚華公司,打造印刷顯示從材料、設備到產品的產業合作研發平臺,包括研發OLED和量子點材料。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產業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董敏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當前和未來兩三年,中國大陸高世代液晶面板和下一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正處于密集的產能釋放期。透過大量投產的繁榮現象背后,必須意識到,中國大陸的面板產業仍舊有一定的ODM特征,即采用海外的材料和裝備,通過引進或改良的技術進行量產,利潤水位接近微笑曲線低端。
“比較欣慰的是,近年來,BOE和華星光電開始在產業鏈上端鏈路進行延伸。”董敏說,工信部新政,將引導面板企業從自發的關注,到集體側重上游材料和設備突破,改善利潤分配曲線,這對于顯示產業也將有提振信心的作用。
而由于顯示面板制造業是精密的工業,對材料的配方和設備的精度有極高的要求,稍有毫厘之差,即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而國內顯示產業的材料和裝備發展成績雖然令人矚目,但在大尺寸和高精尖相關產品上,目前仍然無法匹配當前的面板生產線。所以董敏預期,政策效應還要從長期看。
群智咨詢總經理李亞琴預計,面對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過剩,韓系面板廠將關閉部分生產線,并聚焦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明年一季度末全球液晶面板的價格將回暖并出現拐點。到2021年韓系面板廠在全球LCD產業的份額將萎縮到20%以內,中國大陸面板廠的份額從2020年開始將達到50%以上。“體量結果是否意味著可以盈利,可以穩居產品和技術的制高點呢?這是另外一回事。”她建議,國內面板廠把握8K、柔性OLED、高刷新率電競屏、車載大屏四個機會,同時推動上游設備和材料的自主化,提升產業鏈的整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