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家電企業的工作人員展示用手機控制全屋家電。 新華社資料圖
家里的智能家電越來越多,但手機里家電們的App也越來越多。聯網之后數據、軟件更新,會否對智能家電安全造成影響?家電都上網了,我們的隱私是不是也會隨之泄露?12月24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智能家電技術發展論壇暨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推進會上,這些話題也成為專家關注的焦點。對此,工信部電子五所聯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等機構,現場啟動智能家電互聯互通認證儀式,著力打通各廠商的交互屏障。
工信部電子五所將成立智能家電質量可靠性專家組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全國家用電器行業營業收入13230.8億元,同比增長4.2%,超過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增長之和。工信部電子五所相關人士認為,我國家電行業在高端產品中與工業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產業多處于中低端環節,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高端產品供給明顯不足。
工信部電子五所相關人士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服務行業,積極推動我國智能家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加強行業質量可靠性交流合作,探討質量可靠性先進技術,分享可靠性保障工作經驗,建立行業間的長期合作交流機制。工信部電子五所將成立智能家電質量可靠性專家組,匯聚國內優秀專家學者,打造可靠性領域高端智庫,為我國可靠性事業出謀劃策。推動智能家電可靠性相關國際標準制定,發揮產學研用各方優勢,加快布局重點標準研制,提升我國可靠性國際標準話語權。
廣東提出要大力培育智能家電等產業集群
中國家電看廣東,廣東的家電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廣東已經誕生了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的龍頭企業,建成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形成了最完善的家電產業鏈。11月21日,全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明確提出要加大力度培育智能家電等產業集群,家電產業被提升到廣東省戰略高度。
隨著技術的發展,家電與超高清、人工智能、5G等不斷深入融合,家電正加速朝著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發展。為做好規劃布局,廣東省工信廳已在省內省外開展了系列調研,已在著手編制并反復優化廣東省培育世界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下一步,將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任務、工程、試點示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協同能力、國際化水平,在產品研發、智能制造、標準檢測、質量品牌等各環節顯著提升,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焦點
智能家電互聯不暢?行業啟動互聯互通認證
2014年以來,中國智能家電市場快速發展,智能產品品類日漸增多,產品不斷迭代更新。世界各大知名調研公司分析,中國的智能家電市場逐漸成為全球智能家電市場的增長重心。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家電與互聯網、物聯網相連接,同一家庭中存在著多個廠家的設備和多種人機交互操作軟件,然而彼此之間卻無法互聯互通。工信部電子五所質檢中心主任劉群興認為,不同品牌、不同品類間的智能家電互聯互通不暢,消費者體驗不佳,“目前各家電廠都建有私有云平臺,平臺之間的互聯性較差,跨產品跨品牌互聯仍需時日。”
2019年12月18日,蘋果、谷歌、亞馬遜聯合ZigBee推出智能家居統一標準,開發和推廣免專利費的新連接協議,以提升智能家居產品間的兼容性。智能家電如何互聯互通,也成為國內業界關注的焦點。中國智能家電技術發展論壇上,工信部電子五所聯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以及海爾、美的、海信、TCL、云米等行業巨頭,啟動智能家電互聯互通認證儀式,組織開展智能家電互聯互通認證實施規則編制工作,著力打通各廠商的交互屏障。
具體應該如何互聯互通?中國家電協會標準研究員邵光達介紹,認證實施規則基于國家標準GBT 36426-2018《智能家用電器服務平臺通用要求》、《智能家電系統互操作—服務平臺間接口規范》(報批稿)的相關內容,通過公開的標準協議T/CHEAA 0001《智能家電云云互聯互通》,使各個廠商可實現各自云平臺間信息的直接交互,使用戶可通過任意廠商的終端實現對各個廠商設備及服務的添加、控制、信息獲取等交互功能。
智能家電安全嗎? 相關標準已提出安全性要求
相比傳統家電,智能家電有哪些新的特點?工信部電子五所副所長王勇介紹,家電智能化對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家電復雜度提高對質量可靠性帶來挑戰。智能家電產品軟硬件結合,并引入了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物聯網模塊等新型元件,“相對于傳統家電單一的功能大大增加了產品復雜度,對可靠性帶來挑戰。”另外,智能家電往往定位高端,消費者對于其質量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二部工程師高巖,從認證的角度也提出了智能家電安全的重要性。“比如,普通家電可能只是過熱問題,但智能家電控制芯片則可能因為潛在風險影響整個控制系統。”高巖表示,遠程數據在傳輸、轉換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導致家電本身出現安全隱患。高巖還以智能空調舉例,一般用手勢控制空調,但是如果遇到肢體豐富的孩子,也可能因為誤動作導致誤操作、誤識別。“但是如果是智能燃具,這種誤識別帶來的安全隱患就很大了。”
對此,中國電器科學院標準法規首席專家黃文秀表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在制定針對智能家電的遠程操作相關的安全要求,并針對智能家電通過公共網絡進行通訊及軟件的下載和安裝中可能給器具的運行帶來安全問題提出要求并進行考核。高巖則介紹了國內相關標準(GB/T28219《國內家用電氣通用技術要求》)的變化:2011版的標準僅從技術角度羅列了智能家用電氣的特性,并未明確智能化的定義和技術要求;2018版則提出了安全性、互聯/互操作性、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等要求,而且在智能家電標準體系中處于頂層位置。
智能家電會泄露隱私嗎? 安全性要求包括隱私保護
近年來,信息安全漏洞已經成為眾多行業的主流問題。在設備聯網成為趨勢的今天,大量的智能家居產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在享受智能家居服務時,卻經常忽視這些設備也是“家庭隱私信息收集器”,對背后暗藏的隱私安全風險更是一無所知。2018年7月底,南方都市報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智能家居隱私政策透明度測評報告》。50款常用的智能家居類App中,只有一個平臺的隱私政策透明度達到高的級別,72%處于透明度低或較低區間。這意味著用戶要想知道智能家居設備可能收集和使用哪些個人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12月24日舉行的中國智能家電技術發展論壇上,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二部工程師高巖認為智能家電的安全性不能忽視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權限控制,涉及用戶是否對家里的智能家電有使用權;第二,很多智能家電加裝了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這可能會導致用戶隱私包括用戶的支付密碼等信息被黑客泄露;第三,公共危害,如果智能家電大范圍癱瘓則可能成為僵尸網絡,造成的垃圾信息可能會危害互聯網安全,也造成對公共電網的安全隱患。
對此,黃文秀介紹了國外針對智能家電隱私政策的情況,歐盟從2018年5月實施的數據保護法規(GDPR)提出,任何能源相關的智能家電必須符合歐盟的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法。國內相關機構也意識到了隱私安全對于智能家電發展的重要性,并著手進行研究制定相關標準。2019年4月,中國家電檢測所副所長李紅偉介紹稱,《智能家用電器個人信息保護要求和測評方法》國家標準已起草啟動。工信部電子五所王勇副所長表示,在工信部、廣東省支持下,電子五所獲批籌建了“智能產品質量評價與可靠性保障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圍繞智能家電可靠性問題和智能化評價發布了10余項標準。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葛巖表示,對冰箱、空調等9類產品進行技術化要求。以空調為例,在安全方面除了電器、電磁兼容等方面,還提出隱私保護、信息認證等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另外,葛巖表示,智能電器在標識與說明方面,也要將安全提示、隱私保護等信息告知用戶。
專家聲音
要從“控制”思維向“賦能”思維轉變
什么是智能家電?黃文秀表示目前對于智能家電,全球一直沒有統一的、認可的定義。國內外現有的一些定義,只是從某一個角度或方面來定義的。制造商則以某一具體特點來定義其為“智能”產品,以增加吸引力。黃文秀認為,現有的智能家電可以歸為三類:不需要使用者的調控,而由器具自己決定自己工作狀態的器具;單個連接到互聯網對遠程指令進行響應操作的器具;與其他電器能夠進行互動的器具——智能家居系統。
中國家電檢測所副所長李紅偉介紹,家居智能化演變(產品形態)經歷了幾個階段:手機等移動設備控制到自動感應等感應式控制,這個階段已經實現,從最初等人為干涉控制、智能化不足發展到現在逐漸解放雙方實現智能控制;未來,智能家居將進行智能化升級,并且傳感器通過搜集、整理、分析、歸類人們的生活習慣,形成記憶,系統通過學習不斷自我完善。李紅偉認為,智能單品要從“控制”思維向“賦能”思維轉變,“不能簡單地拿零售商思維、服務商思維做智能產品,一定要關注產品本身的核心功能和價值,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性能、改善體驗,適當附加功能,消費培育,后期逐步形成新的商業生態。”
國外智能家居多從節能角度理解
對于智能家電,國內外認知有沒有差別?黃文秀介紹稱,國外更多從節能角度理解智能家電。
比如,在美國能源之星體系中提出了“智能家電”的概念,實際上更應該稱為“聯網家電”。目前,納入美國“聯網家電”的產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干衣機、照明燈具、洗碗機等。美國能源之星標準對智能家電的通信要求采用開放標準,為了實現聯網功能,與智能家電外的電力提供部門的通信。
日本的智能家電計劃,由日本多家企業于1997年共同制定,并成立智能家電計劃聯盟。該聯盟的宗旨是制訂家庭網絡標準,將其應用于家庭能源管理、家電控制及居家醫療保健服務等領域,使其成為家庭管理及控制的通訊平臺。
2019年10月,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批準,針對能源管理實施智能家電強制性法規。首批納入法規管理的有4類家電,包括空調、儲熱式電熱水器、電動汽車充電器、泳池泵控制器。
歐盟在EuP指令框架下,擬實施針對能源管理的智能家電法規,目前已完成政策的預研報告。
對于國內外智能家電的差別,現場多位專家表示不能簡單照搬國外智能家電的政策。有專家表示,國內外居住環境也有差別,國外很多都是House,居住也多為單體建筑,國內居住情況則復雜很多,多為多層式建筑,智能家居的情況也更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