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天貓電器城、蘇寧易購、優酷的一則官宣,把人們的視線拉到了剛被華為攪亂一池春水的智能電視領域。
微博文案的信息量不可謂不大。這個新伙伴名為“VIDAA”,從話題文案來看與“偉大”諧音。VIDAA的身份在評論區可見端倪——黑科技、性價比、會說話的AI智能電視——喜提“小兄弟”的,正是海信家族最有競爭力的海信電視。
在這波操作亮相前,就已經有嗅覺敏銳的媒體捕捉到了“變天”的信號。消息稱,海信為了阻擊小米電視而重啟互聯網子品牌VIDAA,即將推出32英寸、43英寸、55英寸和65英寸四個版本,價格直逼小米,用同等價位下更高品質的產品,搶占年輕的互聯網用戶。

VIDAA的加入,讓本就兵荒馬亂的智能電視領域再掀波瀾。AWE2019期間,華為余承東曾透露,未來會做擁有電視功能的大屏設備,供應鏈高層直接捅出華為的目標是一年銷售1000萬臺,然而隨后華為消費者業務相關人士稱不知情;還是3月,小米發布了上市之后第一份年報,2018年小米硬件綜合稅后凈利率僅不到1%,在隨年報一同發布的一封公開信中,雷軍坦言小米的模式起碼要15年才會被大眾完全接受。
客廳經濟在回溫,智能電視是風口——這是所有場內和即將入場的玩家們都認同的客觀事實。與此同時,另一個與用戶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卻鮮少被提及:智能電視領域的入場券,真的那么好拿嗎?在熱衷于營造“生態”的大環境下,能不能脫離基礎問題談概念?
為了壓低價格而選擇報價最低的供應商、依賴代工而缺乏對供應鏈的控制,這一系列操作導致的可能不僅僅是缺乏質量標準而造成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供應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饑餓營銷”。從長遠來看,走量賺取的微薄差價根本無法支撐品牌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對智能電視來說,這些BUG分分鐘能要命。用戶所享受的“生態”也好、“智能”也罷,甚至是低價,大前提都是控制生產鏈、建立標準后水到渠成的產品品質——這個門檻,很多互聯網品牌天生并不具備。
樂視倒下后,接棒的智能電視十個有八個在談生態。相對于更容易實現的內容運營,用戶對質量的需求被選擇性地無視了——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這次電商平臺齊齊發聲歡迎新伙伴VIDAA,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用戶的心聲:背靠海信電視強大的技術、標準與供應鏈,同等價位下,年輕人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知情人稱,VIDAA的“野心”不止于此。除了推出智能電視,VIDAA還將涉足AIoT領域,介時,智能音箱也將隨著VIDAA電視的亮相而登場。打造更潮、更好玩、更靠譜的智能科技生態圈,這或許是VIDAA的終極目標。
新玩家入場在即,誰才是互聯網時代年輕用戶的主流終端?4月12號VIDAA上市后,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