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薄邊盆大行其道,然而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追溯到2013年,勞芬推出的陶瓷洗面盆達到了絕無僅有的3-5毫米極限——在此之前,市場上產品形態有限,設計師沒有施展空間,直到勞芬研發了SaphirKeramik 藍鉆陶瓷,一切就此改變。

圖說:勞芬研發總監Werner Fischer博士將普通陶瓷(左)與藍鉆陶瓷(右)面盆切面作對比。
薄邊盆編年史
如果薄邊盆材料有編年史,必須將時間倒回2013年——勞芬自2008年開始研發新材料,歷時5年探索,帶來藍鉆陶瓷,引發衛浴空間革新。
藍鉆陶瓷材料對于全球衛浴市場來說是一次重大創新,抗折強度接近于鋼,是傳統陶瓷的兩倍;延展性極佳,薄壁僅3-5毫米,邊沿半徑1-2毫米——就此定義真正的“薄邊盆”概念。
至此,勞芬推出更多的設計形態,成為衛浴行業爭相仿效的目標,薄邊盆時代正式開啟。

什么是藍鉆陶瓷?
藍鉆陶瓷材料對于全球衛浴市場來說是一次重大創新,這種材料添加了精確配方的金剛砂——金剛砂是一種無色礦物質,也是藍寶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在傳統陶瓷優勢的基礎上,藍鉆陶瓷具有極佳的抗折強度與延展性。
讓我們將視線轉向權威機構對藍鉆陶瓷的品質檢查,看看這種材料能經受住哪些考驗。
· 僅3-5毫米超薄,薄而堅固
藍鉆陶瓷薄邊盆,薄壁僅 3-5 毫米,邊沿半徑僅1-2 毫米,薄到極致,纖細的外觀意味著更大的空間。在MEISSEN陶瓷研究所接受耐沖擊測試,藍鉆陶瓷薄邊產品均有優秀的抗沖擊耐受力。

柏林的聯邦材料研究和測試研究所(BAM) 對該藍鉆陶瓷的抗折強度進行了測試,藍鉆陶瓷的平均值超過120 kp/mm2,抗折強度與鋼相當。此外,抗壓承重能力超過DIN普通標準四倍。
· 不易變色,薄邊盆最佳材料
為何有些陶瓷會變色?原因是原料含鐵、鈦和其他變色元素,通常需要用釉料覆蓋以避免產生黃色邊緣。而藍鉆陶瓷所含變色成分極低,瓷體呈明亮白色,耐久不變色。

經過耐磨損性測試和耐化學腐蝕性測試,藍鉆陶瓷衛生、強韌耐久、精密光滑,特別易于清潔,是目前制作薄邊盆的最佳材料。
· 歐洲原產 品質基因
勞芬在奧地利格蒙登擁有完整藍鉆陶瓷產品生產制造基地,保證勞芬每一件產品均為歐洲原產,始終堅持瑞士品質。

勞芬因藍鉆陶瓷獲2017/2018瑞士設計獎,陪審團官方評論道:“新材料一直是設計發展背后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在衛生陶瓷只能在有限范圍施展的當下,勞芬作為瑞士傳統品牌,所帶來的藍鉆陶瓷是顯著的成功創新。這種不需要化學添加劑的復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硬度、抗彎強度——并且具有巨大的經濟優勢。”
引領薄邊,自由重塑
勞芬的藍鉆陶瓷出現后,即刻引領薄邊風潮,更多品牌、材料、產品參與到薄邊盆的市場中。而勞芬經過多年密集的研究和開發、探索和創新,同時與國際大師級設計師合作,不斷創新,持續引領,其設計感至今已拓展到第五代。
藍鉆陶瓷一代:

2013年誕生的藍鉆陶瓷基礎原型,Living SaphirKeramik,成為鼻祖產品。迄今為止,使用該材質已經可以制造長120cm的長方形面盆。
藍鉆陶瓷二代:

憑借意大利設計師帕隆巴夫婦(Ludovica+Roberto Palomba)設計的Kartell by Laufen系列,勞芬制定了新的創意標準。線條形式與室內空間形成強烈對話,讓潔具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功能主義。
藍鉆陶瓷三代:

德國設計師康士坦丁·葛切奇(KONSTANTIN GRCIC)塑造的VAL系列產品形式有建筑感,設計師創用藍鉆陶瓷造出精美的表面紋理和圖案。部分不對稱形式通過多層次、精致過渡而顯得更為生動,形成半干半濕區域,兼顧裝飾性與功能性。

法國設計師唐阮(TOAN NGUYEN)的INO系列的面盆消除了傳統較寬的邊緣,可以形成更大尺寸,在一側集成了一個刀片狀的擱板。整個系列的重點更多集中于線條和表面,讓藍鉆陶瓷以更新的面貌出現。
藍鉆陶瓷四代:

西班牙設計師帕奇西婭·奧奇拉(PATRICIA URQUIOL)所設計的SONAR系列巧妙地將聲波在水中產生的水波紋植入,讓固態陶瓷仿佛擁有柔軟基因。觸感極佳的三維細長棱柱工藝擁有極高含金量,在SONAR之前,浴室環境中從未出現過類似的陶瓷形狀和表面。
藍鉆陶瓷五代:

荷蘭設計師馬塞爾·萬德斯(MARCEL WANDERS)提出了“當代人文主義復興”的概念,THE NEW CALSSIC系列以當代風格重新詮釋經典風格元素,讓古典之美與現代材質重新發聲。該系列再造曲線美感,包裹技術內核,勢必將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下一個經典。
正是這樣的不斷嘗試,讓勞芬得以成為行業引領者。勞芬使用藍鉆陶瓷的范圍廣度大于任何使用類似材質的品牌,且每個系列有多個尺寸選擇。得益于高效鑄造和工業生產,價格跨度也更大。六組國際設計師讓勞芬設計語言更多元,截至2019年1月,47種藍鉆陶瓷產品面世,未來還將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