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安全意識也逐漸增強,智能門鎖行業或將迎來千億市場。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門鎖的銷量約為1700萬套,預計到2020年有望突破4000萬套。另外,智能門鎖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僅為4%,這一數字遠低于韓國的80%和日本的40%。中國的智能門鎖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智能門鎖這塊價值千億的“蛋糕”吸引了眾多企業入局,一些企業試圖通過壓低價格的方式來獲取市場份額。據了解,智能門鎖在電商平臺的售賣價格從數百至數千元不等。同樣是智能門鎖,為何不同產品之間價格差距十倍不止?而智能門鎖低價的背后,是否暗藏安全隱患?
你家門鎖真的安全嗎?
前段時間,“小黑盒”開智能門鎖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小黑盒”也叫特斯拉線圈,它可以產生強電磁脈沖,攻擊智能門鎖的電容組件,導致系統死機或重啟,從而達到自動開鎖的目的。視頻中,女子僅用小黑盒就輕松打開大部分智能門鎖,最快甚至只要三秒鐘。
事件一出,在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盡管各企業紛紛公關證明自家門鎖不會被小黑盒干擾,市場監管總局也監測證實,用于測試的40款智能門鎖中只有6款在被小黑盒攻擊后打開,但消費者還是難免會對智能門鎖的安全性心存疑竇。值得注意的是,“小黑盒”事件發生后,那些涉及安全問題的產品并沒有被大面積召回。
況且,能打開智能門鎖的不僅是“小黑盒”,智能門鎖的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和感應卡識別功能都存在很高的風險隱患。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監測結果,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智能門鎖,使用用戶的人像照片就可以解鎖,產品的不符合率竟達100%。進行測試的40批次智能門鎖中,有36批次具備指紋識別功能,其中10批次存在隱患,根據專家的演示,在指紋識別區貼一小塊膠帶就可以將門鎖打開。感應卡開鎖的智能門鎖,由于感應卡信息可以被手機等設備捕捉復制,不符合率更是高達94%。
艾瑞數據顯示,智能門鎖的安全性是84.2%的消費者進行購買時會考慮的因素。但目前市場上的智能門鎖品牌眾多,產品更是五花八門,消費者選購時,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辦法得知這些智能門鎖產品真實的安全狀況,如此條件下,消費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
一分錢一分貨?
家住昌平區的曹阿姨最近喜提新房,出于安全的考慮,她為新居安裝了一部智能門鎖。當提到智能門鎖的選購問題時,阿姨笑著告訴記者,“我購買了價格相對較高的一款門鎖,一分錢一分貨,信老一輩的話總沒錯。”
“一分錢一分貨”,這確實是許多消費者進行選購時認同的觀點。誠然,過低的價格可能會讓企業在原材料上偷工減料,導致門鎖質量不過關,但“貴”的智能門鎖就真的一定“好”嗎?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智能門鎖不像是蔬菜、水果這類商品,從外表看不出質量的優劣,且與手機等商品也不同,它有作為家居安防產品的特殊性,評判質量的標準不僅是使用體驗,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能是否達標。“但是由于安全性方面消費者很難去驗證,一些企業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將質量不好或是安防性能存在缺陷的智能門鎖賣高價。”
記者注意到,近日中消協發布的智能門鎖測試結果中,一款名為“亞摩斯”的無生產企業、無產品型號標注的產品,存在密碼、識別卡、小黑盒干擾自動開鎖等多項安全隱患,市場售價高達2792元。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的監測結果顯示,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智能門鎖售價往往較高,屬于高端產品,但這類產品的不符合率也最高。
消費者在選購智能門鎖時,只看得見價格,看不見質量,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為讓“一分錢一分貨”成為了偽命題,也為消費者的購買造成了不便。消費者選擇智能門鎖不能靠“賭”,企業也不能等產品出了問題才去“堵”,智能門鎖的行業監管仍亟需規范。
“千鎖大戰”
據統計,目前智能門鎖行業已有企業1000多家、品牌3500余個,上演了名副其實的“千鎖大戰”。智能門鎖安全問題頻出,一方面是由于行業監管的缺失,一方面是市場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
艾瑞數據顯示,智能門鎖2018年1-2月線上銷售數據中,TOP10品牌僅占據了49.9%的市場份額,還沒有形成寡頭壟斷格局。頭部品牌的不明確,讓更多企業看到商機涌入市場,滋養了大批為了撈錢而不顧其售賣的產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的企業,導致智能門鎖市場魚龍混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2018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產品質量抽查情況通報中,亞薩合萊、普鑫、歐萊斯頓等知名智能門鎖企業均現身不合格名單。
智能門鎖行業的門檻很高,如果企業的科研水平不過關,其產品就很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行業專家余綿梓表示,目前國內的企業95%都不具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99%可能會在后期消失。掌握技術的企業重新洗牌市場,反之被淘汰,這一過程是市場和消費者的共同選擇。智能門鎖在等待它的“iPhone”出現。
近日,智能家居行業站上風口,作為智能家居系統可能的“入口”,智能門鎖也受到行業關注。但相關負面消息頻頻傳出,智能門鎖作為智能安防系統的一部分,價格與普通門鎖相比又非常昂貴,如果基本的安全性都難以保障,確實讓消費者很難信任。行業專家告訴中國家電網,企業只有技術走在行業前列、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可,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