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我們把匆忙活成生活常態,如旋轉的陀螺般沒日沒夜的打轉,松懈就意味著栽倒、停滯不前、與生活脫節。
高強度的工作造成睡眠時間被壓縮,有超過半數的人曾有過猝死的憂慮。

▼
夜太美,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
《2020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調查顯示:人們心中最佳的三個健康標簽是:“心理健康、睡得好、腸胃好”,當代人普遍認同早睡早起=好睡眠,但還是忍不住拿起手機就玩到深夜。
調查顯示:超過1/3的國人零點之后才入睡,其中主動型熬夜占49.4%,他們大多通過“報復性熬夜”,即在睡前追劇、看小說、聊天、打游戲等,補償白天被壓抑的娛樂需求,是對工作侵占生活的無聲反抗,也是在努力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控制感。

主動型熬夜,也稱睡眠拖延癥,通常是出于補償心理,可以通過提前上床的時間、遠離電子設備、固定起床時間等方式來克服。
▼
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等待黎明
余下50.6%的人則是因工作的原因而被動熬夜,被動型熬夜是無數趕不完的項目支配下的產物。
多數職場人已經對996的工作制度感到麻木,在巨大的KPI壓力下透支著自己的睡眠和健康,不是他們主動選擇熬夜,而是繁重的工作壓榨了他們的睡眠時間。

我從來沒有在精神上下過班,頂多只是肉體離開了辦公室而已。——互聯網從業者
年輕人面臨房租壓力,中年人肩負著房貸、車貸、教育支出和父母生活費,明天就是Deadline(截止期限)了,熬夜做完各種方案、PPT、策劃書,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下一個項目就已經啟動。

數據顯示:凌晨1點后入睡的人群,第二天58.3%的精神狀態很差,進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陷入睡眠不足-工作效率差-加班-睡眠不足的循環型睡眠困境中。
被動型熬夜,不僅意味著沒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體健康也是一大隱患。
大部分996群體的睡眠時長為5-7小時,擁有深度睡眠的比例不到1/3,而成年人一般需要的睡眠時長為7-8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和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都會導致失眠和健康問題。

既然被動熬夜不可避免,那么如何盡量降低熬夜的傷害呢?
我們可以在睡眠時長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睡眠質量,促使人體快速進入深度睡眠的方式來補償熬夜帶來的損耗,獲取睡眠能量,煥發新的動力,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明天的朝陽。
因此,你需要這款來自穗寶的“熬夜補救黑科技”——納能·智慧芯。


文末,小編想跟大家說一句,少熬點夜,才是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