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的預制菜成為年輕人廚房中的寵兒。中國預制菜市場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但同時也面臨不小的挑戰,因為除了要“方便快捷”,如今消費者更加在乎口味、品質好不好,行業發展亟需標準規范。
10月22日,在由海爾食聯網、海爾智慧廚房共同主導的《食聯網預制菜智慧烹飪技術要求》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化協會授牌。該標準通過“智慧家電+名廚+生態預制菜”相結合的模式,不僅為傳統食品的工業化轉型、預制菜行業的規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探索出了一種更符合現代年輕消費者的低碳、綠色飲食生活,讓預制菜又快捷、又健康、又好吃。

想吃卻不會做?食聯網智慧烹飪有方案
如今,預制菜行業很火,各餐館里面隨處可見。這些對于我們每天要“入口”的東西,必須要嚴格規范。長期以來,標準化低、品類復雜、供應分散等問題,始終制約著我國食品工業化的發展。面對這些問題,需制定規范標準。
當下市場上的預制品,雖然口味上幫用戶“省了一步”,但在火候上卻“缺了一步”。要給消費者帶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應只是在“食”上下功夫,更應該全面滿足食材購買、儲存、烹飪、洗等環節的需求。
對此,海爾食聯網、海爾智慧廚房共同牽頭,聯合中家院(北京)檢測認證有限公司、河南雙匯、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國家智能家居質量檢驗中心、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單位,將“智慧家電+名廚+生態預制菜”相結合,通過智能手段為用戶解決“經驗問題”,帶來食材、菜譜等的數字化、標準化解決方案。
海爾食聯網讓中國的特色名菜、地方特色名菜和風味小吃等,最大限度的“原汁原味”進入尋常百姓家,還使烹飪簡單化。以特色名吃“北京烤鴨”為例,由國宴大廚張偉利開發秘方制成鴨胚,用戶只需“一鍵下單”,物流配送到用戶手中后掃碼溯源,再放入智慧烤箱一鍵烹飪,就可以吃上地道的北京烤鴨。

吃的香,膳食更健康!合理飲食助力低碳生活
吃的香、吃的方便只是一方面,吃的環保也十分重要。今年5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下發《關于推進糧食產后節糧減損工作的實施意見》(國糧倉【2021】89號)。其中,提到要推進糧食供應側結構改革,統籌發展糧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探索建立糧食加工低碳低耗生產制度,減少能耗物耗。
響應政策要求,以工業化為前提,做食品的大規模定制,通過“人均營養搭配”、“不同人數家庭營養搭配”等精確供給,實現按照營養供餐,減少剩菜浪費,也是標準的重點。預制菜的精確供給,在保證營養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也是節糧減損的主要手段。具體怎么辦到的呢?
該標準利用預制菜、智慧烹飪等技術,從精細化分割、包裝量大小、智能貯存和運輸、套餐推薦、智慧烹飪、餐余處理等方面進行管理,提高食材的全生命周期的利用率,節約食材和降低損耗。例如,在智能烹飪方面,通過對預制食材提供智能菜譜、智能烹飪器具等方案,實現一鍵啟動烹飪,還原菜肴美味,防止烹飪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費。

能夠實現這些可不是光靠說,海爾食聯網與海爾智慧廚房搭建了智慧美食平臺,通過預制菜標簽,實現從食材追溯、采購、衛生清潔、營養搭配、科學包裝、倉儲、運輸、家庭存儲、智慧烹飪等全流程管理。
這次新標準的授牌,不僅為預制菜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確立了新的規范,對整個食品行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