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木,必有其根。
無論是“國貨之光”華為,還是蘋果,都不僅僅是手機的制造商。在萬物互聯時代,在繁茂的生態之下,他們用5G標準、系統生態、平臺標準,構建了一個強大且開放的“新世界”——打通所有設備生態隔閡,使全球用戶得以共享數字化創新成果。
他們是規則的制定者,內容的創造者,亦是未來美好生活的提供者。
而遠比買一部手機、下載一個軟件更復雜、更講究個性的,是裝修一個家。想要建造承托得住4萬億家裝需求的生態系統,更是難上加難。
打扮家算得上是沖鋒陷陣的一個。
在光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它用不怕試錯的“改革”智慧,高效debug,以標準化的后臺系統,為終端用戶帶來非標且多樣化的選擇和服務;在套路滿滿的家裝行業,它拒絕成為“中間商”,直面消費痛點,把透明當信仰;在產品為王的如今,它深入研究用戶需求,用小而美的產品,積累口碑,收獲信任。

4月29日,打扮家App正式上線。距今不過短短兩個月。
國美控股、平臺透明化、3年5000億……放出的每個關鍵信息,都能引發業內一陣騷動。

打扮家CEO崔健(左一)和團隊成員在直播中
但這并不重要。一心面向C端的打扮家,似乎并不想借一場發布會“說大話”。它所追求的極致完美,在這個行業里顯得“格格不入”又十分必要。
面對兩個月來的贊許、觀望、質疑、詆毀、竊竊私語,打扮家高級副總裁高非在位于石景山的公司總部接受了采訪。關于打扮家的故事,就此更加明了了。
拒絕“套餐” 讓“標準”適得其所
個性化需求無疑已滲透到各行各業。餐飲界風靡一時的“套餐”如今不得不為口味越發“刁鉆”的消費者增設更多元的選項,涼菜三選一、熱菜八選三、冷飲五選二……倘若飯館老板還堅持塞給消費者一套固定菜單兒,恐怕難再有人買賬。
但沒變的是,甭管套餐里選了哪道菜換了哪杯酒,價格的變化也得明碼兒標出來,要是后廚偷偷減了菜量或是降低了品質,那就再沒回頭客了。標準依然在,只不過成為了向內提出的要求。
成也標準化,敗也標準化。大多時候是因為商家曲解了需要“標準”的內容和對象。

打扮家高級副總裁高非
在高非看來,互聯網家裝從一開始,就在朝著標準化方向發展。很多入局者試圖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大眾問題。而在市場調研過程中,高非認為,販賣生活方式、大談生活美學的那些,不僅沒有切實了解且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反而通過所謂的“標準化交付”,壓抑了家裝行業能夠提供多樣化供給的優勢。
盡管互聯網進入家裝領域并不像以往在很多傳統行業里那般如魚得水,但在唯流量至上的年代,家裝市場的巨大市場規模和流量,仍然引得不少互聯網玩家奮力追逐,持久激戰。在互聯網家裝前輩和后浪營造的緊張氛圍中,打扮家想顛覆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用高非的話來說,“我們不做互聯網家裝快速交付、玩偷懶那一套。”
改變產品 用需求引導服務
高非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真正厲害的手機,是背后擁有標準化的系統,而消費者看到的終端產品是多樣化的,手機上的App也是開放的、多元的。”
同樣的道理放在家裝行業,那些買套餐的消費者真的需要千篇一律的交付結果嗎?那些以標準化作為賣點的裝企和平臺,究竟是否做到了交付過程的標準化?
毫無意外,大多數都是后者,弱化過程,強化結果。

每個人、每個家庭上一段的居住經驗不盡相同,很多需求其實更加細微和實際。
有人需要請專業人士來審審報價,讓每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有人沒時間盯現場,需要拜托監理把關質量。而在從前的消費認知中,不和家裝公司簽合同,沒人愿意為你仔細看報價;第三方監理公司也并不能完全交付信任,自己能了解“內幕”才最安心……在打扮家App上,一系列看似細小實則好用的年輕化產品應運而生。

專注于空間色彩搭配的“顏控輕裝”咨詢服務;針對疫后居家辦公空間改造的全案設計服務;由打扮家國人居住研究團隊提供的原始戶型進行爆改產品;而正在與日本建筑師、生活研究家土谷貞雄共同研發“廁所自由”產品,也即將上線……
高非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產品,其實潛在能量巨大。“我們也沒有想到,有55%選擇‘顏控’那一款產品的消費者,最后轉化成為了我們全案設計的用戶。”

打扮家展廳
依托多年的調研素材和強大的技術能力,打扮家將設計師碎片化的經驗和工人的工作習慣,通過BIM變成了數據、算法、工具。一方面開發成產品,將設計師的價值變現,更好地服務于B端和C端;另一方面形成施工標準,成為培訓、監管工人的守則。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消費者掛在嘴邊,而能做到把C端需求當作標準來執行的卻不多見。家裝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推了很多年,而真正以平臺思維、科技思維、用戶思維、閉環思維解決行業痛點的少之又少。
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中,打扮家的出發點簡單而美好。把復雜的流程通過智能手段隱藏于后端,為消費者帶來簡單、完美產品。而若想實現這一切,利用BIM和人工智能科技,把交付的過程透明化,是打扮家的核心,也是行業的命門。
不怕試錯 達成完美用戶體驗
打扮家的自我迭代,是從接收真實用戶反饋開始的。
人人都知道互聯網公司的節奏很快,恨不得上午開會探討的方案,下午就要落地執行。在里面過1年的強度,相當于在外面過7年。當然,這是玩笑話。但互聯網公司的試錯速度,卻當真非普通公司能比。
高非說,從2015年進入VR家裝領域開始,就堅持軟件每兩周發一次新版。“很多人都問我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什么,并不是搞軟件的非得這樣,但打扮家堅持下來了。在不斷的磨合中,與極致的成果和用戶的需求越來越近。”
絕不被沉沒成本所拖累,絕不打無意義的持久戰。兩周一更新,這不僅是家裝領域的極限,在互聯網圈子里,也沒多少人敢這么干,沒點兒信念真不行。
在4月29日打扮家App上線發布會后,高非親自做了14天的客服。按他的話說,雖然把自己累夠嗆,但卻在App下載量爆發式增長的半個月里,收集了最寶貴的用戶意見與反饋。
在App Store上可以看到,打扮家App的1.0.0版本發布于兩個月前。截至6月27日,已經更新了13個版本,除了修復已知問題、優化用戶體驗外,還更新了包括找工人、找管家、查看3D模型效果、在線瀏覽工地在內的若干功能。
從to B到to C,不僅需要改變形式、轉變思路,也會遇到很多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帶來的bug。“這個時候,我們會選擇與員工共同進步,而不是懲罰。只有知道什么是錯的,才能把事情做對。”高非說。
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把科學發現歸結為“從錯誤中學習”。
打扮家的試錯并不僅僅體現在對產品體驗感的極致追求上。互聯網進入家裝行業這么多年,在別的行業屢試不爽的手段,突然在這個與家與生活最為密切的領域失靈。原因何在?如何在這種全行業的“迷茫”中突出重圍?高非十分清楚問題出在了哪里。
“目前行業中,少有家裝企業和平臺將互聯網對用戶研究的先天優勢發揮,只是一味地專注于流量變現。做套餐、搞所謂的標準化,其實一定程度上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帶著謙虛且真誠的試錯精神,打扮家其實也在“試對”。
透明 家裝才完美
不透明不成活。對任何行業而言,陽光都是最好的消毒劑。
在交易鏈條冗長、流程繁瑣、風險頻頻的二手房領域,左暉和他的貝殼致力于破除行業亂象,希望通過重寫規則,讓房屋信息和交易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而如西貝莜面村、北京廚房這樣致力于打造全透明廚房的餐飲品牌,是希望將餐飲從業者的“本命”交付于眾人。
打扮家正在做的,是讓隱蔽工程里的“隱蔽交易”,無所遁形。
在打扮家App上線當天,CEO崔健便公開表示,透明是解決家裝行業痛點的根本,而打扮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全程透明。

4月29日,打扮家App上線發布會現場
售前均在線化、留痕。在線量房、通過BIM系統虛擬設計、計算施工量、工人報價、在線選工長、線上審報價、直播選建材……眾多環節不僅可以在線上快速完成,打扮家還將對其進行遠程監管;
流程可追溯,維權更簡單。平臺根據消費者需求,對接服務商,并進行全程監控,C端支付的所有費用全部托管打扮家,平臺再根據交付階段,支付給B端;
施工交付全程監控。通過平臺設置的AI攝像頭對施工現場全程監控留痕,打扮家著力打造的監督執行體系,能夠盡最大可能保障標準落地。

在打扮家,設計、施工、家居建材全天直播超過百場
打扮家和國美遇見彼此,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打扮家得以擁有更廣闊的的天地,讓“透明”的自己深入人心;國美亦可打破邊界,“家·生活”戰略也能夠順勢更好地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