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專欄作家 張逸龍)如果我們隨機闖進地球上某個居民的家里,找到這戶人家的空調,那么,這臺空調來自中國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案或許超過你的想象:將近80%。
大到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小到空氣炸鍋、咖啡壺、炒菜機,在家電這個領域,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但就在我們的家中,另一場升級換代的革命里,中國企業也已經在迎頭趕上。數據顯示,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占到全球的25%。
某種程度上,家用的服務機器人就是家電的智能升級版本:從需要人手持的吸塵器,到可以自動規劃路線的掃地機器人;從只能被動應答的點讀機、智能音箱到可以互動服務、仿人形或寵物形的教育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本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 中國的服務機器人能夠像家電那樣席卷全球么?
2 為何中國風險投資基金錯失了第一代制造業?
3 家用場景之后,下一個引爆點在哪里?
復刻家電出海奇跡
在家電市場,中國上演了世界工廠的奇跡。
1906年,美國人發明了空調,20世紀50年代末引入中國;1923年,瑞典人發明了冰箱,1956年引入中國;1928年,德國人發明了洗衣機,1964年引入中國。
而如今,根據歐睿數據(2020 年),中國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生產分別占到了全球的 72%、47%和38%。
服務機器人尤其是家用的服務機器人,其實可以看作是小家電的升級版。服務機器人分為清潔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就是用于清潔的掃地機器人。
2001年,瑞典家電巨頭伊萊克斯正式向市場推出三葉蟲智能掃地機器人,這是全世界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掃地機器人,但性能較弱;次年,軍工機器人出身的iRobot 后來居上,發布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家用掃地機器人Roomba400系列,采用隨機碰撞模式,售價近200美元,當年就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2020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達 34 億美元,同比提升 32%,iRobot、科沃斯、 石頭科技作為世界前三大掃地機器人供應商,2020 年市占率分別為 46%、17%、9%。后兩家都是中國公司,而來自美國的龍頭企業iRobot雖然仍是霸主地位,其市占率相比于2016年已經下降了18個百分點。除了兩家領頭企業外,安克創新(Euffy)憑借其電商渠道,代工起家的深圳智意科技的iLIFE掃地機器人也在海外市場具備了一定影響力。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2017年,科沃斯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還是0,2018年,憑借低端機打開市場,2019年這一比例提升到3%。石頭科技則于2018年憑借產品打開歐洲市場,份額從0提升到2019年的9%。到2020年,兩家掃地機器人企業都憑借供應鏈優勢和手機分銷網絡在歐洲找到突破口,份額持續提升,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9%和14%。
對于中國的清潔機器人公司而言,內地市場固然廣闊,這從目前不到5%的滲透率和過去幾年40%左右的CAGR可以看出,但海外市場一樣重要。即使是在滲透率已達15%的美國,與100%滲透率的吸塵器相比,掃地機器人仍然只能說是一個小眾產品。
而且,海外市場擁有更高的定價上限和更為豐厚的利潤。目前,中國產品走的還是高性價比道路:在亞馬遜網站上,中國掃地機器人更好配置下的產品價格只是iRobot 的5到7折水平。
但隨著產品創新的深化,中國產品價格也是可以不斷上提的,這就好像20世紀60年代日本品牌出海和90年代韓國品牌出海,一開始是定位于低端,但隨著產品品質改善和大眾認知改變,定位逐步提升。在大家電領域,海爾集團2006年創設的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開發的洗衣機、冰箱產品多次斬獲德國“紅點獎”、IF大獎等國際設計大獎,已經成為海爾集團下增速最高、最具成長潛力的核心優質品牌,足以為服務機器人行業做一個良好的參考。
從代工到自主品牌
中國家電,走過了一段漫長的代工之路。
以空調產業為例,80年代末,日本家電企業主要依靠提供技術、轉讓生產線與中國剛剛起步的家電企業合作;90年代初,索尼、松下、東芝等紛紛在國內建立合資企業。外資品牌為中國空調產業輸入了大量的生產設備及前沿的產品技術,國內廠商在競爭中完成初步技術積累。
即使到今天,30年過去,中國的空調產能已經占到了全球的80%,但品牌市占率仍然不足20%。另外兩大白色家電,冰箱的自主品牌占有率較高,但2020年也只達到25%,洗衣機約為15%。
服務機器人同樣有一個從代工到自主創牌的過程,幸運的是,這個過程在縮短??莆炙沟那吧硖┾鶆P電器創立于1998年,依靠為伊萊克斯、松下等國際公司代工制造吸塵器起家。2004年,科沃斯蘇州成立,啟動自主品牌進程,2009年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2015年其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就超過了50%,2019年開始主動進行戰略調整,退出服務機器人代工業務。
石頭科技最早是小米的代工企業。2014年9月,成立兩個月的石頭科技獲得小米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2016年9月,推出旗下第一款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當年度米家品牌占到其收入的98.58%,2017年為88.36%。但是從2018年開始,石頭自有的品牌收入就占到48.5%。
為什么服務機器人是最有可能復刻甚至超越此前的中國家電,實現代工到建立全球品牌的品類?畢竟,中國的汽車、手機、PC都曾有良好的代工基因,卻并沒有真正席卷全球。究其原因,仍然在于“卡脖子”,中國制造的手機、汽車,其核心芯片全部為海外進口,國內承擔組裝過程,即使是家電行業,國產MCU芯片的市場占有率仍不到10%。
服務機器人或許站在一個更好的起點上。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從服務機器人全產業鏈來看,在底層硬件領域,中國擁有寒武紀和地平線等芯片企業,思嵐科技和鐳神智能等傳感器企業。在技術模塊領域,中國擁有科大訊飛(語音)、商湯科技(視覺)、奧比中光(體感)等企業,核心部件并不受制于國外供應商。而根據此前方正證券的調研,激光模組除外的關鍵零部件在2019年前后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并且可以外協組裝。
實際上,即使是全球龍頭iRobot ,也并不生產硬件,而是利用外包,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制造業在多年代工的基礎之上已經培育出了完整的供應鏈能力,加上成本、人力和物流優勢,有助于實現成本優勢。尤其是疫情以后,歐美及東南亞國家生產尚未恢復,中國供應鏈的優勢愈發明顯,各類小家電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出口就呈現暴漲態勢,正是打造“爆品”的最好時機。
成本優勢并不僅僅體現在供應鏈上,還有“人”。根據iRobot最新的二季報及年報,其管理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合計約為18%,相比之下,同期科沃斯這一比例約為10%,石頭科技約為8%。
反觀中外公司的技術背景和團隊構成,iRobot背靠MIT,擁有多項專利技術,自然是首屈一指,但國內企業也并不遜色,例如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此前在微軟、百度從事了約10 年的產品工作,其核心團隊由來自微軟、華為等科技企業的技術專家組成。
那么,產生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極有可能是薪酬。隨著人口紅利的下降,中國的工程師紅利開始崛起:有良好的技術儲備、更加勤奮、成本更低,有助于中國企業快速應對市場需求變化,低成本地進行迭代技術創新,在一些可以技術分叉例如激光導航上甚至還可能略有領先。
從推出新產品的數量和速度看,國產清潔機器人品牌很早就進入了技術創新的密集期。2016年石頭科技推出高性價比的LDS SLAM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一代,是首家大規模將LDS SLAM應用到掃地機器人的企業;2019年,科沃斯率先推出搭載AIVI的掃地機器人DG70,2020 年推出的T8系列引入航天級導航dToF以及3D結構光避障技術;石頭科技 2020年的旗艦機型T7 Pro率先實現AI雙目視覺避障。此外,科沃斯和石頭科技分別推出高頻振動擦地和聲波振動擦地功能,新崛起的明星企業云鯨智能,2020年則憑借一款“會自己清洗拖布的拖地機器人”突襲市場。
這樣貼近市場需求的邊際創新正是中國企業所擅長的。在未來國際化的競爭中,憑借更有吸引力的價格、更好的產品,輔之以渠道的打開和品牌的建立,服務機器人有希望比家電更早地擺脫代工企業的影子,突破自主品牌的壁壘,打造真正的全球影響力。
不能再缺位的中國風投
在中國的第一代家電制造業中,無論是格力、海爾、美的,我們看不到任何早期風險投資的身影。
這其中有很多可以解釋的原因,例如,前20年的制造業回報遠遠比不上互聯網和大消費,由于中國制造業本身發展時間較短,中國老一代投資人缺乏數據沉淀和積累,只有自身擅長領域的know-how,與創業者在如何實現制造和生產的認知是分裂的。
但有一個原因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中外投資人具備不同的科技信仰。中國投資人將流量看得太重,總是相信“科技+”:科技驅動消費、科技驅動金融,但不相信科技自身的價值。投資人對比的維度是流量、價值、營收、快速成長、規模,但這些維度在科技投資中其實并不真正存在。
對創業者而言也是如此,在整體社會氛圍和投資人的推動下,要么做成了全生態——中國最有希望成為頂流科技企業的公司:阿里、騰訊、百度,將重心放在了電商、游戲和廣告,而不是科技本身;要么做成了高性價比,通過不斷地壓低價格而非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屬性來獲得市場。國內真正具備硬核科技氣質的、面向大眾市場的產品其實屈指可數。
在真正有科技信仰的國度,科技本身就是第一生產力。如喬布斯所說,“我們不是為別人造的Mac計算機。我們是為自己造的。我們是會來評價它是不是了不起的那群人。我們不會走出去來做市場研究。我們就是要做我們能做出的最好的東西。” 新一代硅谷創業者的代表馬斯克雖不像喬布斯那樣追求完美主義,但也始終是第一性原理的信徒。
雖然在掃地機器人領域我們擁有了挑戰國際巨頭的潛力,但在更尖端的服務機器人領域我們仍然面臨“科技”屬性不足的短板。我們還沒有好的醫療機器人,美國公司直覺外科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有絕對的霸主地位,而毛利率還可以達到近70%;又比如四足機器人,中美差距仍然很大。服務機器人自身的投資價值,最終取決于它所提供的服務以及所替代的人力,在原本所屬行業中的成本高低,在科技樹上爬得越高,才能越具備長期投資的價值。
家用走向商用
可以說,在家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國企業正在逐步完成追趕的過程。如果我們繼續把服務機器人的概念拓展到面向B端的商用機器人,那么,這個追趕的道路,還可以更寬廣一些。
還是以清潔機器人為例,在基本站穩家用清潔機器人場景之后,頭部企業已經把業務延伸向了商用清潔機器人市場。今年5月,科沃斯推出商用清潔機器人“程犀”,初步目標是將其應用于住宅樓的公共區域,以及寫字樓、酒店、醫院等場景的地面清潔。6月,石頭科技官網上線了一款商用掃地機器人的宣傳圖片,據媒體報道,適用于水磨石、大理石、塑膠地板、瓷磚、環氧樹脂、人造石等地面,滿足商超、交通樞紐、醫院、地下停車場等環境。
與面向C端的家用清潔機器人相比,商用清潔機器人的最大核心區別在于面向的場景面積不同,并由面積引起了一系列的區別和要求?,F有技術多采用半自動建圖,需要人力參與建圖過程;且適用于較大面積(甚至非閉合空間)的局部地圖動態更新等功能暫不成熟。
除了龍頭企業,國內目前已經有幾十家商用清潔機器人廠商,大部分是創業企業,如高仙、禧滌,目前,部分美元基金覺得商用清潔機器人賽道時間點仍早,主要是對時機和市場容量等方面存疑;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來自深圳的禧滌獲得了富士康和比亞迪的投資,在家電行業曾經發生的事情仍然在上演,制造廠商能早于市場上傳統的機構型投資人看到制造此類產品的趨勢是存在的。
現階段,商用清潔機器人相當于2015年激光導航類家用清潔機器人的狀態,仍然處在半摸索階段。非激光導航類家用清潔機器人行業其實早在20年前就已出現,產量在2016年開始爆發,得益于米家機器人使用激光導航大幅度提升了用戶體驗。對于商用清潔機器人,現階段應更注重產品實現、工程實現能力和產品穩定性。也因此,在商用清潔機器人發展的初期階段,更為務實的需求更符合產業技術發展的實際,這一點國內外存在差異。國內把機器人作為高科技噱頭采購,對清潔機器人的智能效果、清潔效果的期待值高于傳統清潔設備; 國外更注重實用性價值,對機器人有較為貼切的認知和期待。
我們認為,家用和商用清潔機器人的技術將來會逐步融合,產業鏈相通,在3年內會有經2-3次迭代的成熟產品橫跨低端商用及高端家用場景。雖然2B產品有其特有的交割速率、資金回轉速度,現階段而言慢于2C產品,這主要是受到售前談判、售后響應、技術交割以及技術成熟度的影響。但是,商用清潔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存量是一直存在的,在價格、技術成熟度等因素的逐漸成熟下,將會逐漸釋放打開,成為這一賽道的下一個引爆點。
二十多年前,當中國家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時,中國的現代化制造業還在蹣跚學步,既缺乏創新資本的支持,也沒有真正可以參照的先例,硬生生闖出了一條路;如今,中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所處的環境要遠勝當年:一方面國內擁有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不斷壯大的工程師隊伍,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自主品牌的受認可度也早已在量變到質變的路上,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可以在物流配送、清潔、醫療等更多細分場景賽道上多點開花,在C端和B端同時發力,也就更沒有理由不走出一條坦途。對于國內的風險投資者而言,此時需要的正是躬身入局,做難而正確的事,和產業共同成長,在這一輪中國制造業面向全球的產業升級和品牌重塑中,不再缺席。未來的5-8年,可能會是像移動互聯網在傳統互聯網后的普及速度一樣,在資本和過去10年里中國的智能制造品牌出海經驗的雙重加持下,出現以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新一代的快速迭代。這一次,應該有更多的品牌,更多樣化的產品,可以更快地在全球市場中開疆拓土。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已經在全球前十中占住了過去傳統手機時代不曾有過的身位,服務機器人也應該會有更多的公司刷新各個場景下細分行業的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