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誕生頗為偶然。
2009年中下旬,時任淘寶商城總裁的張勇和他的團隊,為了做大品牌,策劃了一個嘉年華式的網上購物節,恰好選中了11.11這個日子。
最初的時候,沒有人在意這個不起眼的日子。2009年的雙十一,銷售額只有0.5億元,總共才27個品牌參與。
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似偶然的舉動,會在中國掀起一場巨大的購物狂歡。
這一點在銷售額上體現得非常明顯,2009年的0.5億,到了2021年已經變成了5403億,如果把京東平臺也算上,這個數字是8894億,是當初的1.7萬倍!參與的品牌數量也從當年的27個,到如今的近40萬個。
十多年時間,當初那個普普通通的日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商業符號,同時也是我們觀察市場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
01
變與不變
雙十一重塑了人們的消費節奏。
自2009年以來,每年的雙十一,都有不同的玩法,甚至衍生出了五花八門的專屬名詞——
秒殺、剁手、蓋樓、養貓、尾款人......
從那以后,每年11月,都有一個特殊的日子,讓人充滿期待、夜不能寐、精神抖擻、秒變數學小能手。
在這場購物盛宴中,被重塑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商家。時至今日,雙十一已經成為一個標志性節點,是消費品牌、平臺供應商、物流企業的必爭之地。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是:商家們越來越“卷”了。
從時間上來看,最早的雙十一特指11月11日那一天,到了現在,10月底就開啟預售了,10月31日第一波開賣就拉開了帷幕。
細看各個消費品牌,更是卷上了天際。你也許很難想象,現在連博物館也參與雙十一活動了,近100家博物館在電商平臺一較高下,河南博物院更新了“考古盲盒”,甘肅博物館帶來了“綠馬”,上海博物館甚至開始賣酒……
盡管如此,在這場“狂卷大戰”中,依然有不少產品和品牌沖出重圍。
以天貓平臺為例,截至11月10日零點,已經跑出了148個成交額增長超100%的品類。其中地毯清洗機增長超30倍,面膜冷熱儀增長超55倍,角膜塑形鏡成交額更是增長近100倍。
更典型的例子來自海爾智家。從廝殺最為激烈的開門紅大戰,到雙十一沖刺收官,海爾智家始終穩居全網第一。截至11月11日24時,海爾智家拿下大家電全網第一、多品類第一、多榜單第一、口碑第一、高端第一等多個第一。

翻閱過往資料,筆者還發現,在雙十一大戰中,這已經是海爾智家取得的第11次全網第一,并且保持了一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
這不禁讓人好奇,線上經濟風云變幻,這些品牌何以屹立常青?
02
與時俱進
雙11走過的這些年,消費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時至今日,網絡購物的用戶規模從1.08億人,擴大到8.12億;網絡零售額也從2500億增長到10萬億。
隨著90后走上社會并逐漸成為消費的中流砥柱,他們新穎的消費觀念也影響了整個消費市場。研究數據顯示,一款新產品的成功率只有5%,超過70%的新品在18個月內會退市。這意味著,消費品牌們只有一條出路:不斷創新,生產更符合用戶需求、更高質量的產品。
不進則退,是所有消費品牌的宿命。這個趨勢,從直播電商巨頭的變遷就能看出。
李佳琦時代,他們的核心優勢在于議價能力,很多人就是奔著“全網最低價”去的。到了羅永浩時代,直播間的商品延伸到手機、電腦等高單價的科技產品。再到如今的東方甄選,在直播間講課的董宇輝一夜爆紅,粉絲數從100萬飆漲到1800萬。人們才意識到,原來直播還可以這樣,直播電商也正式開啟了“內容”時代。
從李佳琦到羅永浩,再到東方甄選,我們發現消費者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換言之,誰能不斷滿足他們的需求,誰就能贏得他們的青睞。
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海爾智家身上。今年雙十一,海爾智家拉來了芒果TV《乘風破浪的姐姐》和《披荊斬棘的哥哥》兩大人氣IP,主動觸達年輕人,玩出了新花樣。

更多的努力還在生產端。在過去那個“實用至上”的年代,當國人只需要一臺冰箱、洗衣機的時候,海爾智家把單品做到最強。如今,在實用性之上,年輕人更加追求智趣新潮的全新生活體驗,海爾智家便與時俱進——
陽臺洗衣機可自動識別衣物面料、自動洗護,還能根據天氣推薦晾曬方式;浴室熱水器會自動根據你的喜好備水,洗完澡走出浴室烘干系統自動啟動,客廳溫度也會隨之升高防止感冒……
在過去,消費者的需求可能靠一個個單一的產品就可以滿足;但在物聯網時代,當電器變成網器,用戶需要的就不僅僅是具有單一智能功能的產品,而是個性化、可迭代的場景解決方案。
面對這樣的變化,海爾智家做了積極的創新。2020年海爾智家還發布了全球第一個場景品牌——三翼鳥。

也許,正是這種與時俱進,造就了一如既往的品牌力。
03
數字化的力量
縱觀市場經濟發展史,一個品牌要做到持續的與時俱進并不容易。
這背后需要企業有超強的學習力和執行力,也離不開科技的賦能。
一個大的背景是,國內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早已迫在眉睫。一方面,稍微大點的企業,未來都將產生海量的數據,如何把這些數據利用起來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截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8%,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
主動擁抱數字科技,已經成為所有中國企業的一道必答題。說白了,誰能率先實現轉型,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
有些企業很早就邁出了這一步。前段時間,工信部官網公示了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名單,其中國家首批“數字領航”企業共涉及9大領域,海爾智家、長城汽車、波司登等30家企業入選。
這些企業,都是各行各業中數字化轉型的佼佼者。拿輕工領域來說,海爾智家憑借“全域數字化轉型領航示范項目”成功入選,且居榜首。
你也許很難想象,早在2012年海爾智家就實現了用戶的數字化管理,2014年實現了客戶經營的數字化,2018年實現了員工的數字化。2021下半年開始,海爾智家開啟了全流程、全要素的數字化變革,并延伸到企業的上下游,形成數字協同力。多年來的數字化成效也顯而易見——
從2017年至今,海爾智家銷售費用率累計優化了3.31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率累計優化了2.78個百分點。從2017年中報到2022年中報,海爾智家歸母凈利潤5年復合增長率達12.46%。
通過數字化,海爾智家成功實現了“人貨場”的重構,進一步降本增效,還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
具體來說,海爾智家創新用戶數字化運營平臺,從需求端開始,就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用戶畫像,實現從產品購買、使用到服務,全生命周期的精準投放。
舉個例子,同樣是熱水器,海爾智家針對年輕受眾的推薦重在顏值、智慧操控、礦泉美膚等新功能,針對家庭用戶則健康除菌、澎湃大水量是重點。而且,用戶使用過程中的任何需求、意見,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得到及時解決。
在未來的數據時代,一家不具備數字化能力的企業,根本無法第一時間觸達用戶,更無法通過數字化手段搶占先機。
04
尾聲
其實,無論雙十一怎么變,背后的本質一直沒變——
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在筆者看來,只有那些永遠把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圍繞這個目標不斷進化的企業和品牌,才能持續得到消費者的垂青。
拿海爾智家來說,上世紀末他就開始出海創牌;早在15年前,他就從價格戰中抽身,創立了高端品牌卡薩帝;2020年,他又率先創立三翼鳥,通過場景生態引領智慧生活……
數次前瞻求變的背后,其實就四個字:用戶至上。滿足用戶的最佳體驗,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也許,這才是他們能夠常青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