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過去了,疫情卻沒有走遠,這幾天朋友圈中“陽家人”越來越多,但接觸卻少不了。
普通裝修的房子,就算裝了智能門鎖,但回家還是要用手打開門,接觸門把手,接觸開關面板打開室內燈,然后你才能開始對隨身物品和自己接觸過得地方消毒,根本做不到真正的“0”接觸。
然而,也有值得羨慕歸家日常——
與門鎖對視一下,家門就會自動打開,走到玄關位置,室內燈光自動亮起、窗簾自動拉上、親切的回家問候也隨之響起“主人,你終于回來了!”,想要吃飯了,說句“我要吃飯了”餐廳燈光也能自動配合到位,時間晚了,也能提醒你快去睡覺,還能幫你打開臥室燈,關閉窗簾,播放助眠曲,然后再自動關燈,進入睡眠模式....
這樣的生活場景,早已不是屏幕中的影像,現在很多個家庭都可以通過語音、視覺識別、中控板等交互方式,完成燈光控制、安防、影音娛樂等功能。
這種生活場景,源于智能家居的興起,但卻還未能走入千萬家!
原因是智能家居的理想很豐滿,現實似乎非常骨感。
想要智能家居系統基于環境、傳感器等感知用戶的生活習慣,自動為用戶匹配相應的功能,實現真正的無感化交互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進入的門檻要高很多,很多家庭從經濟適用角度出發,開關燈、開關門這樣的小事就親力親為了,但說到家務活兒,很多人就坐不住了,買了各種智能的單品。
比如:掃地機器人、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馬桶、智能洗衣機、智能洗碗機等。
想著自己終于置辦全了一套智能家居,可以過上“懶人”的高質量生活了,但沒成想這些智能的“小家伙們”一點都不智慧,活干的不咋地,還“各自為政”,互不相通。
比如:掃地機器人遇到障礙物卡在到沙發底下、床下等這樣相對隱蔽的地方,還得自己趴在地上把它請出來。
再有,很多人房子裝修時買了一堆電器,智能產品買了,App也都裝到了手機里,一個一個的設置,一個一個點,生活不僅不智能,還更加繁瑣了,還不如直接按鍵來的快捷方便,從而對智能家居失去了信心。
造成這一窘境的主要是對智能家居的理解錯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智能家電≠智能家居
過去的幾年“物聯網”的風很大,所有做傳統電器的公司都怕趕不上這一陣風,紛紛入局。
比如:美的、海爾、小米、華為等。
現在,找一臺智能電視機很容易,但找一臺普通的電視很難,智能電視,可以投屏、可以通過各種平臺看劇、也可以看各個地方的電視臺,功能越來越多,但進入單一模式的路徑很長,很多老人開電視都不會了,不能根據人的需求自動執行命令,算不上是真正的智能。
其次,智能家居是一個系統工程,沒那么簡單。
智能家居之所以稱之為智能家居,首先它得滿足家居。
而家居本就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房屋整體空間結構的規劃,功能的分區、材料的選用、家電的選購,燈光使用等等,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統籌,甚至更需要有前瞻性的布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然而,每個家庭的人員構成不同,需求不一,智能家居不可能像賣智能電視那樣,一個產品吃遍天下。 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用同樣的智能家居系統,提供的不是舒適的生活體驗,可能還有被“綁架”的感覺。

個性化需求
比如:你的習慣是回家之后先換衣服,再去整理帶回來的物品,可這個智能的系統默認你要先去整理帶回來的物品,再去換家居服,它執行的程序將無法匹配你的需求。
因此,智能家居絕不是買幾個單品或者安裝一個智能的系統就能一勞永逸,它需要根據人的需求習慣做全面規劃、合理布局、讓軟硬件協同工作完成。
要做到軟硬件協同,就需要萬物互聯,而智能家居的核心就是讓所有的智能家電聯動起來。
你需要盡可能地把家里的電器全部加入到統一的網絡里,然后聽從一個“大腦”的分配和調動。
比如智能燈光系統,不僅僅是用手機控制全家燈光開關和明暗而已。
更應該是回家那一刻就幫你開燈、根據不同情況調整燈光的配置,睡覺時自動關閉燈光,拉上窗簾,根據你起床的時間用聲音喚醒你,自動幫你打開燈光,拉開窗簾。這需要它去聯動全家所有的開關、燈泡、門鎖、人體感應器、智能音箱甚至是電動窗簾滑軌。
想要完成以上這樣操作,目前的智能家居有兩種接受指令模式
第一種是設置情景模式。
例如“回家模式”、“影音模式”、“睡眠模式”。
當你按下情景模式的按鍵,或發出語音指令時,自動執行相對應的工作。
比如“影音模式”,當你想看電視時,能幫你打開電視、打開音箱、找到片源,調暗燈光,讓你進入影音的氛圍中。
第二種是被指定情況觸發時自動工作。
比如:前面說的回家自動開燈。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但目前不同品牌的產品之間無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因此距離真正的全屋智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比如:家里裝了小米,就只能買米家的產品,才能用小愛同學控制;家里裝了華為的全屋智能,就只能用華為生態的產品。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智能家居的終極目標是電器、感應器與系統之間親密無間的合作,給予主人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并無限地接近“真人管家在照顧你”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