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和AI智能的發展,各式各樣的家電產品被賦予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全屋智能、AI智能、云操控等詞匯占據了各大企業的新品發布會。
最近,各領域玩家也是動作頻頻,華為加快推進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云米推出一站式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美的新成立智能家居公司、海爾智家也在智慧場景上摩拳擦掌……
全屋智能的競爭可謂紅海一片,其中不乏科技巨頭和互聯網新貴。
智能家居市場的巨頭博弈
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超過 2.2 億臺,預計2022年將突破2.6億臺,意味著中國智能家居的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之際,市場已經完成了智能設備的初步普及。
但即便如此,智能設備相互割裂、各自為陣,操作系統多而復雜,消費者操控體驗差等現狀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對此,自今年開春起,各大巨頭都拿出了各自的“升級版”解決方案,華為、云米等企業的多場全屋智能發布會,更是連續搶占著行業頭版頭條。
華為通過自主研發的鴻蒙系統,實現多端互聯,解決的是底層系統建設,走的是技術平臺路線,為各種智能產品搭建一套中樞系統。
小米通過拉攏各行各業的產品一起打造智能家居場景,構建自身的小米生態鏈,走的是產品平臺路線,解決的是消費者下載多個app控制的煩惱。
就在“全屋智能”蔚然成風之際,2022年5月10日,三翼鳥召開2022三翼鳥全屋智慧全場景發布會,為行業帶來全然不同于過往布局模式的“全屋智慧”新思路。
三翼鳥“全屋智慧”其實是承接了海爾智家一貫以來重場景而非硬件的布局核心。不同于行業聚焦硬件升級、數量擴充的基本邏輯,海爾智家發布場景品牌三翼鳥的本質,就是扭轉過往“智能家居只是一套智能硬件”的印象,以場景為單位實現無處不在的智慧、便捷、主動服務。
此外,通過打破家電、家居、家裝的行業界限,三翼鳥還實現了從上游到終端的一站式定制化服務能力,實現從產品體驗到服務體系的整體升級。
智能家居大戰升級
可以說,三翼鳥此次發布會帶來的“全屋智慧”與行業常見“全屋智能”雖僅一字之差,在體驗上卻相差很大。

那全屋智慧到底是什么?三翼鳥“1+3+5+N”全屋智慧全場景方案,包含了“1”個智家大腦,全屋智能、全屋用水、全屋空氣“3”大全屋專業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廚房、智慧臥室、智慧浴室、智慧客廳、智慧陽臺“5”大智慧空間解決方案,以及“N”個場景化體驗。
那這套方案與全屋智能的差別到底在哪?整體看,大多數全屋智能解決方案,都是通過集成更多的智能產品、用更少的APP進行互聯,來解決“全屋智能操控”的問題。而“全屋智慧”則基于智家大腦和智家大腦屏,通過打造3大全屋專業系統解決方案、 5大智慧空間解決方案、定制N個場景化體驗,使用戶的家外觀一致、場景體驗感強、產品完整、且功能可升級。
比如消費者回家想要室內涼快一點,需要下達指令讓空調打開,再告知所需的空氣溫度、濕度、凈度。而全屋智慧的家里,空調會自動監測空氣情況,在你回家時自動調整空調溫度、濕度、凈度,在人下達命令之前預判人的想法,實現主動服務。
一個是僵硬的單一操控指令,一個是智慧的全套解決方案。
一個是被動式接受指令控制,一個是主動式給出智慧方案。
如果把全屋智能比作機器人,那么全屋智慧則被賦予了思考的“大腦”:不是只聚焦互聯互通的智慧產品,而是可定制的全場景方案;不是需要人發號施令的淺層控制,而是能自然交互的深層交流;不是需要多次喚醒、溝通的復雜操作,而是能主動理解人的需求的智慧服務。
可以說,這是繼海爾智家打造場景品牌三翼鳥后的再一次升級。前者打通行業界線上的隔閡,構建全場景生態平臺,后者打破物理上的界限,塑造全屋智慧全場景平臺。
“智慧家居”背后打的是什么牌?
從智能到智慧的升級,反映出當前全屋智能普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全屋智慧概念的海爾智家,背后打的又是哪張牌?
區別于跨界巨頭和互聯網新貴,海爾智家用戶遍布全球,規模龐大的用戶行為和數據為“智家大腦”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這也是海爾智家在體驗上區別于行業的底氣所在。
據公開數據顯示,智家大腦現已連接1.9億家庭,實現3.2億場景月交互次數,掌握2000+專業家生活技能。此前海爾智家通過打造場景品牌三翼鳥,將家居、家裝、家生活領域納入囊中,更加拓展了行業的邊界和自身的服務寬度,持續升級著用戶數據及體驗。
正因為有了豐富的數據支持,通過AI、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海爾智家將這些行為數據存儲、分析,從而生成一套智能算法,讓智家大腦愈發聰明,進而理解和預判用戶的行為和想法,最終為實現智慧化場景提供了可能。
發布會上海爾智家也透露,智家大腦是由1個平臺(智家大腦開放平臺)、3朵云(AI云、大數據云、IoT云)以及1個系統(全屋神經元網絡系統)組成。其中三朵云分別負責用戶行為的識別、存儲和智能設備的連接,可見智能家居大戰打到最后,拼的依然還是“大數據”,如果把AI技術比作槍炮,那大數據無疑就是炮彈。

從產品競爭到技術博弈,從方案較量再到數據比拼,這場智能家居大戰也許才剛剛開始。但無論行業如何演變,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到來,未來的競爭絕不會只是停留在產品層面的較量,只有從“心”出發洞察用戶,才能取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