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到朋友家中做客,一件事讓我覺得當時智能家居其實并非“全”能。
起因是電視聲音突然變大,當我倆想把音量調小點時,卻發現遙控器沒電了。就在朋友第一反應去找電池時,忽然注意到電視旁還有臺頗有年頭的智能音箱,然而他用盡標準普通話喊了好幾次,這位“智能管家”卻都沒聽懂。情急之中他又想起還有一招,于是打開手機翻找遙控電視的APP,最終試了四個后才壓制住了電視的嗓門......
這種脫離使用場景,單一硬件只會在特定硬性指令下的“聽話”,是很多初期智能家居體驗者的真實生活。無論是一臺音箱指揮家電,還是多個APP遙控設備,這種不能與生活達成雙向奔赴的體驗,本質上還是一場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的錯配。
可見想讓用戶體驗到更全能的智慧家,行業依然還有場硬仗要打。試看目前國內領域,無論是華為、小米、海爾智家都率先走出了“全”的不同道路,有的全在連接,有的全在產品,也有的全在場景......這些不同品牌所瞄準的“全”到底有何區別呢?今天我們就基于各維度上的差異化體驗,來進行一次詳細探討。

華為再秀連接“肌肉”,意欲瞄準ToB
先說通訊起家的華為,是近幾年才開始側重于全屋智能領域,而且一入局就找好了自己“做連接”的定位。不難理解的是,華為擴大鴻蒙生態是品牌的戰略剛需,因此它的全是瞄準了高集成和可拓展的互聯互通能力,便于為其他傳統品牌賦能。
在今年華為的全屋智能家居春季發布會上,新升級的“1+2+N”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正式亮相。簡單來說,它的核心是有一臺全屋智能主機SE,及一套全屋PLC布線、一套Wi-Fi6+無線交互網路,這樣的“一機兩網”可以在鴻蒙生態下實現全屋互聯,并通過華為的“中控家族”讓全屋設備交互集中化。如今超1900+品牌伙入駐,4500+智能單品可以接入。
華為這套打法幾乎明顯偏重于B端市場,因為大部分用戶對全屋智能布線認知不充分,很難脫離專業人士來獨立完成,且用戶體驗的也不是華為自產的家居家電,可能存在風格不統一、售后無門等情況。再者說,當華為這套硬件選擇利好“前置”及“工程端”的時候,就已經喪失了大部分“局改”市場的主動權。但好處就是鴻蒙生態的拓展能力,也就是說這套全屋智能,未來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出行、工作等等。
小米依舊升級“全家桶”,一招通吃
很有意思的是,小米一直在堅持“硬件輸出”的打法,中低端的產品定位瞄準也一直是C端用戶市場,畢竟對小米而言想要多覆蓋市場,走量才最實在。
同樣是春季戰略新品發布會,小米生態鏈企業云米科技帶來了“1=N44”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全新亮相的云米HomeMap通過4大能力和4大服務,將超60種“全家桶”產品設備進行靈活組配,囊括了智能手環、智能門鎖、冰箱、洗衣機等等,生態鏈矩陣日趨完善和多元化。
對大部分用戶而言,門檻低、風格統一、可自由搭配是選擇小米旗下產品的主要原因,且無線組網的靈活性質,無論是前置還是后置都有很大選擇空間,換言之就是用完了可以換。但相對而言,碎片化的硬件組合也有弊端,就是在具體場景下用戶卻很難形成整體感,比方說想要看個電影,得先語音控制燈光變暗,再遙控打開電視,然后再語音控制空調,零食掉地上再用APP打開掃地機器人......
海爾智家全屋智慧,以場景形成區隔
海爾智家作為從2006年率先入局的老玩家,打造了從前置到后置的全鏈路服務體系。就拿旗下場景品牌三翼鳥來說,集合了家居、家裝、家電、家生活一體化能力,為用戶提供了全場景一站式智慧家定制服務。而這里所說的“場景”,就是其不同于行業發力硬件的獨有打法。

在5月10日剛開的發布會上,海爾智家三翼鳥就通過發布“1+3+5+N”全屋智慧全場景方案及智家大腦屏,展示了在場景和智慧方面的“話語權”。具體而言,“1”是指智家大腦,它最核心的承載是智家大腦屏,具有行業首套分布式場景屏、全球首個場景屏、行業首款智慧雙屏3個特點;“3”是全屋智能、全屋用水、全屋空氣系統;“5”則是智慧廚房、智慧客廳、智慧陽臺等五大智慧空間解決方案;“N”就是包括美食烹飪、舒適睡眠等各種場景的定制化體驗。
那么跟行業以智能單品為主的“全屋智能”相比,三翼鳥“全屋智慧”有什么不一樣呢?首先它不是只聚焦互聯互通的智慧產品,而是可定制的全場景方案;而且也不是需要人發號施令的淺層控制,是能自然交互的深層交流;更不需要多次喚醒、溝通的復雜操作,能主動理解人的需求的智慧服務。如此一來,不僅能滿足風格一致、個性化口味等需求,也會讓衣食住娛的場景化體驗感更強。

結語
綜上可見,如今人人可用的智慧家落地時代已經來臨。面對未來戶戶“標配”的智慧生活,需求“適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智慧場景方案的出現不僅切實解決了體驗碎片化問題,更成為了多元底層技術的融合劑,與傳統提供硬件的打法形成錯位競爭優勢。
品牌的不同打法,為用戶和投資者提供了廣泛的選擇空間。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智慧生活能全方位適配自己、什么樣的戰略思路和平臺值得入局,相信這篇文章結束后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