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學生反映在廣州一所職校食堂飯菜中吃出膠制異物的情況,增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7月19日發布官方檢測結果稱:送檢樣品排除橡膠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為鴨眼球鞏膜結構。
7月17日,有學生反映在廣州一所職校培訓期間,有同學在食堂飯菜中吃出“膠制異物”,而校方回應該異物系鴨子的眼球膜。此事在網絡上引起熱議。7月18日,涉事學校所在地增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媒體通報稱,該局了解情況后,立即會同區相關部門及屬地鎮街開展調查,并責令涉事食堂關閉,密切關注就餐培訓學員身體狀況。相關樣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中。

7月17日發現問題,7月18日通報進展,7月19日發布官方檢測結果……從時間節奏上看,增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可謂雷厲風行,不僅第一時間回應輿論關切,而且迅速兌現了“核查結果將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的承諾。從通報內容來看,此次回應也堪稱典范。其中不僅公布了檢測結果,而且公布了檢驗機構的名稱,更為重要的是,公布了相關的檢測方法和論證依據——檢測機構綜合運用形態學檢測、核酸檢測、蛋白質檢測和紅外檢測等方法開展檢測,并最終得出結論:“送檢樣品排除橡膠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為鴨眼球鞏膜結構”。
“鼠頭鴨脖”事件殷鑒不遠,學校食堂飯菜中出現不明物體,難免令人浮想聯翩。市場監管部門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并迅速公布詳盡的檢測結果,無疑有利于還原事實真相、平息網絡質疑。相比之下,身處輿論漩渦之中的涉事學校,在此次風暴中的表現差強人意。面對網絡質疑,涉事學校雖然第一時間否認了外界的猜測,但并沒有提供實質性證據。不僅于此,涉事學校還當即表示,將問責廚房全體員工,對涉事廚師及廚工予以開除處理。
目前的檢測結果還了學校一個清白,同時也證明學校廚房員工遭遇了“冤案”。既然學校已經初步認定異物是“鴨子眼球膜”,為什么不能等待一下最終檢驗結果,而是急于問責甚至開除廚房員工呢?從學校的 角度考慮,這或許是為了展示一種雷厲風行、刀刃向內的態度,以此來表達重視食品安全的態度。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如此草率的處罰決定,更像是以“委曲求全”的姿態向輿論“示弱”,由此很容易引發進一步質疑——如果學校沒有問題,為什么要處罰廚房員工?
盡管檢測結果表明學校食堂的飯菜沒有問題,涉事學校依然應該對此次事件的處置展開深入反思:與加強廚房管理同樣重要的是,學校應該如何開展內部事務管理,以及以什么樣的姿態面對外界的監督和質疑?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遇事自亂陣腳,甚至是希望以“自殘”的方式平息風波,往往會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不僅容易遭受更加猛烈的質疑,甚至會使事件本身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在最終結論出爐之前,不妨讓子彈先飛一會,這是此次事件留下的教訓和啟發。